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中国县域经济和谐发展报告—朔州市朔城区专辑

2009-02-25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151

2.坚持旧城改选与南移重心相结合,高标准建设和谐城区,改善市民生活环境

高标准建设是打造繁荣、魅力、和谐城区的根本。过去,他们坚持不懈,在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城市建设突破了老城“九里十八步”的格局,城市范围有所拓展,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但从发展的眼光看,城市面貌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有旧城、有新城、城市当中有农村”,朔州建市以来开成的许多居民区也大都是平房,基础设施配套也不完善。如今,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与周围生活环境相比形成很大反差。同时,由于多年来市区城市建设不断向北扩展,位于市区范围南面的朔城区旧城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南北反差。对此,他们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从注重繁荣的角度,从注重民生的角度,从构建和谐的角度。全面加大了旧城改选力度。几年来,他们先后对旧城4条大街、60条居民街巷进行了新建、改造和维修,并完成了上述地段的绿化、路灯、上下水、能电、通讯、交通、网络、供热、供气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城区破旧房屋进行了拆迁新建,按照政府只出政策,不出资金的原则,衽市场化动作、人性化操作、商业化建设项目,新建了大批住房,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26.08平方业,位居全省前列,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市面貌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观,市民素质得到了提升,文明氛围更加浓厚。由此而产生出较强的集聚效应,带到了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逐步缩小了南北差距,使市区范围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均衡协调发展。

3.经营城市,提升品位,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和创优城市发展环境

高水平经营是打造繁荣、魅力、和谐城区的关键。一座城市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环境的优化和未来的发展。越是文明发达的城市,越容易吸纳外来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发展的潜力越大,后劲越足。作为朔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的朔城区,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城市建设必须全方位、上档次、上水平。近年来,他们从经营城市和提升品位的角度,从繁荣城区的角度,从招商引资的角度,从技术先进魅力城区的角度,从聚集人气的角度,从和谐发展的角度,累计完成投资28.64亿元,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完成了崇福寺商业旅游区、金龙商业街、马邑商贸街、恢河城南段防洪护城等重点工程建设。新建了永和商厦、美联商厦、燕来商厦、玉百商厦、永信批发市场等东门广场、金沙森林公园等公共设施。从而形成了“五纵五横”的棋盘式结构,全面拉大了城市框架,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城市基础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得到了有效提升,打造了一个优美、繁荣、和谐的城市新名片。

4.发挥工业拉动作用,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促进经济壮大发展

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经济的发展仍然是拉动整个城市建设的重头戏,只有做大做强自身工业,扩大经济积累,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类型的快速发展。朔城区城市改选建设,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而且通过城市建设,拉动了城区经济发展,加快了城市转型步伐。一是通过合理的布局,逐步外迁城市内部的零散工业用地,在城区着重发展以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二是城市的改造建设,为朔城区的企业改制、不变资立盘活重组提供难得的机遇。如老城区内商、供、粮、二轻系统还有30多家没有改制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处于停产状态,资不抵债,职工生活没出路,通过城市改造,实施市场化运作,目前这些企业已经有6家顺利完成了改制,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其它企业大部分进入了裨同性改制阶段。三是通过城市的改造建设,促进了城市土地及地面资产的大幅增值,使市区土地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得到充分挖掘。比如南拓工程中恢河城南段水上公园一期工程的竣工和南环路的修通,使附近几个村庄的土地和房屋等迅速增值。四是通过城市的改造建设,带动餐饮、娱乐、商业、旅游业等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如正在实施的开发南路的改造工程,可新增商铺7万平方米,形成又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进一步扩大了商业发展空间直接带动沿街周围的经济发展。五是通过古城门的保护修复、公共设施的建设完善、古庙前的广场兴建,增加了文化遗产效应,激活了旅游资源,聚集了人气,吸引了消费。站是城市的改造建设,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城市改造,扩大了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和就业容量,吸收大批家民进城必要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民收入。同时,大批农民进城,又必将刺激城市消费与需求的扩大,最终实现城乡均衡统筹发展。七是充分通过经济园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成效集中发展附加值高、产业链长、资源消耗小、人力资源密集度大的产业,减少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和对城区环境的影响。此外,对于朔城区矿产和水电企业锪实际,通过科学规划和有序发展,也极大地拉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5.提升城市人人素质,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建设一个魅力城市,关键要致力建设城市和谐的环境。和谐的环境不仅包括生态的,也包括人文的;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近年来,他们全面提升城市人文素质,积极技术先进城市文化名片,收到了实效。一是塑造城市理念。加强宣传思想教育工作,通过进一步弘扬先进思想文化,把全体市民的意志的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强大无比的精神力量,使之“各尽其能,得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二是发展城市文化。用文化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投入少、见效快。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休闲文化、群众文化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安全城市和卫生城市的创建,增强城市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五、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着力构建和谐朔城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努力做到在促进发展中关注民生,在深化改革中维系民生,在统筹协调中实现民乐,在维护稳定中促进民和。朔城区是我中国中部省份的一个煤炭资源型的农业大区,群众生活还不够富裕。关于民生的问题还很多,课题组在深入朔城区调研时发现区委、区政府十分关注民生问题,他们为构建和谐朔城,努力做到“三个明确”,坚持“四个围绕”,抓好“五个重点”。使社会事业呈现出了整体进步、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1.做到“三个明确”,就是要明确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是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是由人民共享,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要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弄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搞好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是要明确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则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发送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二是要明确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方方面面,件件关系群众生活冷暖,事事关乎人心向背,不仅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而且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党的执政基础,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各级领导干部要自始至终坚持宗旨意识,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生活上关心群众,经常深入基层与群众交朋友,仔细倾听他们的意见、要求和建议,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中去,做到帮民解难,保民平安,忠于职守,服务于民。

2.坚持“四个围绕”,即围绕搞好经济建设,解决民生问题

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经济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围绕经济建设,解决民生问题。就要结合朔城实际,抓住发展经济不放松,紧紧围绕财政增长、城乡居民增收、经济发展增速,做大做强做好一、二、三产业。充分发挥朔城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开放搞活,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围绕推进改革开放,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用更加开放的眼光审视自卫。用更加广阔的胸怀博采众长,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和全新的理念来建设朔城区、发展朔城区。要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着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民生问题。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管理水平,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在解决群众谋生之道上提供公共管理的服务平台。在体制上、政策上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的谋生之道,让有条件创业的普通群众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都能成为市场的主体,让能创业的变通群众都能享有市场经济的主体资格,还农民以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围绕改进工作作风,解决民生问题。要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了解群众心声,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亲民、爱民、为民、惠民的作风,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力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真正树立良好的作风,在着力改善民生上取得实效。

3.抓好“五个重点”,就是要抓好就业

要抓好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都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要抓好教育,“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不再为学费发愁。要抓好分配,“分配是民生之源”。坚持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要抓好社保,“社保是民生之依”。要健全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要抓好稳定,“稳定是民生之盾”。要深入实施依法治区方略,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领导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确保社会治安善的根本好转。要健全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把种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创造稳定和谐的良好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各级部门都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极大的热情和政策力度,关注民生、扶弱济困、化解矛盾,细致入微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使决策得民心、顺民意、有实效,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执政为民宗旨的要求,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只要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就能凝聚民生、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朔城区进程。

 

 

 

 

 

 

资源型城市完成跨越转型的新模式值得借鉴

    

国务院批稽察特派员  刘吉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如何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努力走科学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已成为中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全国许多县(市、区)也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不少地方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是个资源型城区。近年来为了强区富民,紧紧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围绕资源型城市的跨越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谋划和推进了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开创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他们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为很多资源型县(市、区)完成跨越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朔州市朔城区矿藏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煤炭、石灰石、白云岩、石英、粘土、稀土、云母、铝矾土等35种。其中煤炭储量195亿吨,占山西省煤炭储量的十分之一;石灰石总储量327亿吨,品质好、含钙高,中国不多、山西。另外,水利、电力资源也十分充足,土地广阔。全区总人口3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8万人。2006年,朔城区生产总值完成42亿元,年均增长23.3%,财政收入完成5.46亿元,年均增长27.1%;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亿元,年均增长19.9%;工业增加值完成13.9亿元,年均增长5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亿元,年均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12元,年均增长1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年均增长8.6%。国民经­济保持了建区以来的发展态势,成为朔城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对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朔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和发展水平在全省119个县(市、区)排名位次分别为第21位和30位,其中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位居朔州市。这些成就对于一个中西部城区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为了实现资源型城市完成跨越转型,他们重点抓住和抓好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以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培育经­济产业群,全力推进资源型经­济的跨越转型

朔城区历来是一个煤炭生产大区,为了有效降低经­济对煤炭的依赖度,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经­济的单一局面,避免因能源兴衰带来的经­济大起大落,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他们针对资源型经­济的特点,深化结构调整,着力培植新型替代产业,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打造新型、多元、稳固的产业体系。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结合发展实际,将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定位在“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优势产业,淘Ì­落后产能,创新产业形态,扩张¾­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等六个层面,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培育起了“五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经­济为主体,新型产业形态多样化的产业格局,加快了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的步伐,实现了¾­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煤电产业 近年来,他们为了改变传统支柱煤电产业的资源依赖程度高,产业链条短,环境污染大,产品附加值低等不利局面,紧紧围绕以丰富的煤电资源为依托,在优选和引进先进项目、提高技术装备、优化整体素质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上下功夫,实现煤炭开采规模化、生产洁净化、经­营集团化,走出了一条大煤炭、精煤炭的发展路子。首先,坚持“扶优帮­弱、做大做强”的原­则,全面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将煤矿由原来的29矿30井整合为21矿,关闭淘汰­8矿1井,压减比例30%,单独矿井15座。其次,实施了煤矿的产能扩建和技术改造,改造后煤矿生产能力较以前翻­了一番,回采率由30%提高到60%。另外,建设了扬涧500万吨、上泉观500万吨、格瑞特公司和½­苏双良集团投资的240万吨三座大的选煤厂,提高了煤炭的洗选能力和增强了煤炭的市场竞争力。第四,新建了辛庄220千伏变电站,完成了张蔡庄50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前期筹建工作,实施了刘家口110千伏、城南110千伏变电增容、城关110千伏变电站升压工程,新建了格瑞特2×13.5万千瓦矸石电厂和小平易焦化厂2×6000千瓦尾气发电站项目。通过以上项目投资,进一步巩固了煤电主导地位,提升了资源承载能力,延伸了煤电产业链条,扩大了产业发展规模。

做大新型冶金产业  他们规划建设了富甲工业园区,把建好园区作为打造新型冶金产业的发展平台,通过“八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亮化、美化等配套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的品位和项目承载能力,使园区具有了强大的发展后劲和空间,具备了现代化功能条件的产业集聚园,成为了产业投资的“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投资福地”。以山西能源公司投资的硅铝主导产业项目为龙头,引进了瑞士CATCO、美国JC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大集团,开发了关联度较高的铝硅合金、铝硅合金制品、硅锰合金、板带²­、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高载能上游、下游产品,走出了一条煤电、高载能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到2006年,已有2.3万吨电解铝扩建项目、2万吨工业型材项目、10万吨铝合金型材项目、80万件汽车轮毂项目、10万吨真气爆破造纸项目、11万吨阳极陪烧项目、20万吨阳极改造技术项目、10万吨净水剂项目、锅炉机械加工项目等十多家新型产业项目进驻园区,加速了新型产业的壮大发展。

积极培育新型建材产业  朔城区石灰石、粉煤灰、粘土、煤矸石等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新型建材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他们为了培育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合作、合资等方式,建成了狮头集团水泥厂、飞翔水泥厂、晋源水泥厂、前寨特种水泥厂等企业,引进了现代化的水泥生产技术和生产线,使传统的水泥生产得到了改造提升。到2006年,全区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同时,延伸丰富的煤炭资源产业链,开发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及煤矿伴生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耐火和陶瓷材料等相关产业,做大做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材产业。

壮大发展化工产业  他们以小平易焦化厂、晋电化工厂、红金龙化工厂和区化肥厂为依托,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发展焦化、电子、碳铵产品。2006年,全区年生产焦化产品36万吨、电石产品5万吨、碳铵产品2万吨,使朔城区成为颇具实力的新型建材化工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近年来,他们充分发挥城区优势,以发展食、住、行、游、购、娱为主导方向,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先后建起了不同规模的超市、宾馆、购物中心等40多家,在基本满足市民吃、住、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各环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精心打造沟通东西南北、覆盖晋陕蒙三角地区的现代物流业。香港豪德集团3年内完成投资10亿元的大型物流贸易项目落户朔城,其投资3亿元、占地20万平方米的首期广场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并以豪德光彩贸易物流中心为龙头,逐步推开了信息平台、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等现代服务业。投资3.2亿元的商业步行街、2.5亿元的五星级大酒店等项目已进入前期筹建阶段。以神海湿地公园、崇福寺景区、紫荆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旅游业开发已初见成效。如今,一个开放发展、商务繁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新朔城已初显魅力。

二、与时俱进,乘势而上,为资源性经济的跨越转型注入新动力

一个资源型城市要实现产业¾­济的跨越转型,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政策、机制、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问题。近年来,为了全面提升朔城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为资源性经­济的跨越转型注入新动力,他们下大力气重点抓好了两项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了全面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他们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针,多形式、全方位的实施内引外联,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中之重。借助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瞄准资本雄厚、工业化程度高、投资意向一致的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通过举办招商发布会,参加投资洽谈会等形式,采取上门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和中介招商等多种办法,寻找一批战略型的合作伙伴,引进了一批关联度高的龙头项目、带动力强的深加工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性项目,让外埠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落地生根,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十五”时期以来,他们累计引进境内外资金60多亿元,与中煤、同煤、晋能、中电投、香港豪德等十多家大集团、大企业进行了合作,使朔城区煤电、陶瓷、化工、酿造等传统产业得到了壮大发展,冶金、建材、医药等新型产业迅速兴起。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内源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域¾­济发展的基本力量。近年来,他们在思想上放心放胆,在工作上放手放开,确实把民营经­济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政策落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改善服务条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重点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资源加工链条型、劳动密集型、扶贫开发型等民营企业的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强非公经­济的发展之路。目前,全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总户数8000多家,从业人员达82166人。2006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2%,上缴税金3.1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56.88%;营业收入27.1亿元,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民营企业达到29家。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了朔城区¾­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加速器”和“生力军”。

朔城区在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中,坚持走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跨越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资源型城市提供了一条学习借鉴的发展模式。要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和谐县域,就需要更多的县(市、区)把自己的思路和经­验拿出来与大家交流。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还很长很艰辛,希望朔城区的经­验被广大县(市、区)学习后受到启迪,成为我们探索县域经­济发展道路中的一次阶段性研讨交流,为县域经­济不断的积累成功经­验,以推动县域经­济工作的不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