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皮影戏

2010-11-05 来源:中国文化网 点击数:11607

旧日,华县城乡有数十个皮影班子,一个班子5人,小车一推,背篓一背,随时可外出演出。逢上庙会、结婚、祝寿、小孩满月,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演出时,操纵提线的人称"签手",在屏幕后表演打、跳、翻、跑,各种角色。唱腔多为"碗碗腔"。伴奏的乐手司掌琴、弦、钹、鼓等乐器。5人一班配合默契,演得有声有色。

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组成,行动方便,不择场地,长年可活动于民间的村镇、宅院,在广阔的农村扎下牢固的根基。

3、制作工艺

华县皮影制作精细,玲珑剔透,深受民间喜爱。其制作过程是:牛皮或驴皮经浸泡后,刮铲成半透明状,再打磨、摹画、雕刻、着色、贸平、缀合。华县皮影造型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道具。人物高约1尺,大头突额,色彩艳丽,图案精细。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十处有轮盘牵线,活动自如。通常以五官反映人物的性格,如以平肩和皱眉区分阳刚和阴委,丑角多用圆嘴、吊眉和冲天鼻,形象夸张诙谐。

4、现状

现因各种原因面临失传和生存的危机,拯救和保护碗碗腔皮影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九)、皮影戏·华阴老腔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华阴市

1、简要描述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传说其历史已有2000多年,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

2、艺术特色

老腔,是源于华阴的地方皮影小戏,俗称"老腔影子"。老腔一反中国艺术温柔敦厚的面目,呈现出奔放而强悍的艺术风格:一是唱腔豪放激昂,铿锵有力,具有阳刚雄浑的韵致;二是演出中时常出现呐喊助威、帮唱(拉坡)的唱法,因此,被称为"满台吼";三是在双方对打及紧要时刻,用檀板(类似于惊堂木)击板伴奏,以增强气氛。当地人们形象地说:"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2004年,金庸先生登临西岳华山,在观看老腔皮影戏后,不禁兴奋题词:"喜观老腔皮影戏,精彩无比,叹为观止。"和陕西地区的秦腔、弦板腔、碗碗腔等其他板腔体剧种相比,老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原生态。老腔的语言性很强,声腔紧紧依附和模拟着字声,经常把说、念、唱交织在同一个唱段,呈现出由说唱向戏曲过渡的明显痕迹。老腔在每句唱腔旋律中都有一个三拍的乐节形式,结构于句末处,这在全国剧种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事实上,无论是在剧史的本源性、传承的封闭性、剧种的独存性、风格的张扬性等方面,老腔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正因为如此,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民间文化专家靳之林称之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3、现状

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

(十)皮影戏·阿宫腔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富平县

1、起源

阿宫腔系陕西关中中北部地区(礼泉、咸阳、泾阳、高陵、临潼、耀县、富平等市县)皮影戏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究其历史渊源,至今尚未发现文字记载,但民间传说有三,一种认为阿宫腔是由秦朝阿房宫歌女所唱的曲调流传至民间衍变而来。项羽入咸阳,火焚阿房宫,宫娥、内侍、歌女逃出,所唱曲调也随之带至民间。阿宫腔特点是娴雅婉转、刚劲有力、缠绵激昂,其中一个特点是唱字字音送完后,拖腔带有"噫咽"之音。这"噫咽"之音就是宫娥、内侍、语音的遗响,另一个清雅细腻的风格,亦具有宫廷戏的艺术特色;第二种认为"阿宫"实为"遏工"即在唱腔上所独具的遏止功夫,与原秦腔唱调相比,有"三放"(指秦腔的拖音)不及"一遏"的艺术效果。再一种认为唱腔遏到了"宫调"上,故名"遏宫腔"

据老艺人段天焕回忆,清嘉庆、道光年间,阿宫腔已由礼泉传播到渭北一带,演出的剧目有《范睢相秦》、《玉瓶赠金》、《祥麟镜》、《四贤册》等。至清同治年间,富平县有金盆子、金马驹、陈相公等阿宫腔皮影班。陈相公是富平县曹村西头村人,是有名的文武"签手"。清光绪年间,常来富平演出的阿宫腔皮影班有乾县的任相公、临潼的赵相公。清末民初,阿宫腔班社有三原的王仓、礼泉县的有娃子、富平的乔娃子。当时演出剧目主要有《滚龙床》、《红拆书》、《铁冠图》、《搜孤》、《清河桥》等。清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以来,富平先的顺经子、焕子娃、王三元的皮影班社相继而起。段天焕的徒弟王开文、段明侠现在富平县成立的集体所有制的阿宫腔皮影剧团工作。1929年以后,阿宫腔遂成为富平独有的剧种。

2、艺术特色

阿宫腔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它的唱、念、做、打以及音乐伴奏诸方面,尤以唱腔和音乐最为突出,比秦腔细腻,较迷糊、碗碗腔刚劲,不沉不噪,激越委婉,以尽致刻画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而见长。阿宫腔曲牌多达400支。开场必奏"十样景"开场,这是由10种以上曲牌合奏懂的;未看戏,先闻其声,另人强烈感到阿宫腔在吹打乐上别具一格。主要乐器文场有:二股弦(硬弦)、月琴、胡琴、梅调板胡、唢呐、笛;武场面节音为鼓板,伴奏乐器有小锣、鼓、铙钹、击子、牙子、梆子、铰子等,合奏起来幽雅清脆。

阿宫腔角色行当生、旦、净、丑俱全,表演基本沿袭了秦腔程式,并采用了皮影某些特有的表演动作,显得独特别致。同时,在表演上有塌城、剑出鞘、踢打等武打特技。

阿宫腔属板式变化体音乐。声腔分欢音和苦音。欢音表达明朗、轻快的情绪,苦音表达悲伤、凄楚、怀念、愤慨的情感。其唱腔保持了阿宫腔腔调,唯净角揉入眉户某些曲调,旦角又吸收了碗碗腔的行腔技巧,突出阿宫细腻、婉转、刚柔并济的特点。唱腔板路有[二六][慢板][二倒板][箭板][一叠腔][三不齐][单句送]等;常用的曲牌有[一起清雪][迁仙客][春宴开][点降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