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二)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投资需求还有很大空间。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见效最快,对经济企稳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长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要把重点放在投资结构的调整上,使投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同时,要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市政公用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优化投资结构的重点应放在以投资促进消费上。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密切相关。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不仅可以增投资、保增长,而且可以扩消费、惠民生,促进持续发展,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这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条成功经验。如2008年11月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项措施中,摆在首位的就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它不仅可以缓解部分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而且刺激了装修、家具、家电等消费的支出,带动了居民消费。又如投资于农村的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创造了条件,支持了居民消费。还有一部分投资可以直接转化为劳动工资,有利于增加居民消费。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国投资与出口之间逐步形成了较强的循环关系,出口的增加带动了投资,投资的扩大又促进了出口能力的增加。今后,应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促进投资消费的有机结合不是权宜之计,是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内需的长效之策。
(三)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
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点。我们说内需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我国居民消费率较低,可开拓的空间很大。扩大居民消费需要多措并举。一是完善消费政策。要总结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政策。但扩大居民消费不能长期依赖政府补贴,还要探索多种办法,建立长效机制。二是改善消费环境。要建立健全消费法规标准、市场流通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同时要完善信用体系,发展消费信贷,提供优质服务,让群众安心消费、方便消费。三是培育消费热点。要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增加文化、体育、旅游、培训和家政等消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扩大居民消费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当前,应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此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只有就业规模扩大了,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了,扩大消费才有条件。社会保障是一张“安全网”。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以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意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健全养老、医疗卫生、最低生活等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本身也是社会消费。应合理区分基本与非基本保障和服务,把重点放在“保基本、强基层、打基础”上,集中力量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办好群众需求最迫切、政府又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根本举措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做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这要求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一项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需要高度关注,切实采取措施。这方面的调整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格局调整,需要深入研究,积极稳妥加以推进。
三、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拓展持续发展空间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们讲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应以加快城镇化为依托,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