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
调整经济结构,不仅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而且是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关键是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在三者关系中,调整经济结构是结合点和突破口,可以起到重要的平衡和调节作用。
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年多来,我们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及政策措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需要面向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挖掘需求潜力;需要调结构,抓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使短期的恢复性增长成为长期的持续发展。同时,针对部分行业尤其是一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也需要及时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这方面动手越早、损失越小,动手越晚、代价越大。
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当前我国价格水平总体平稳。但去年11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幅由负转正。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部分资产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通胀预期有所显现。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需求侧管理,可以减缓对能源资源产品进口的依赖,防范输入型通胀,这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
总之,经济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保证。我们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这种调整是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有后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有利于发展的调整。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解决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又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二、立足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要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关系、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一)坚持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外需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9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货物出口额仍达1.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大出口国。同时,我国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去年货物进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和引进资金,不仅拓展了我国的市场空间,增加了就业,而且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和机制创新、观念更新。外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同时也应看到,立足内需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2008年,美国、印度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92%、88%。而同年我国这一比重仅为72.8%,在各大国中是较低的。我国人口多,幅员广,回旋余地大,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扩大内需有着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立足扩大内需也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需要。应当看到,外需往往受到许多不可预料和突发性因素的影响,其变化不是我们能控制的。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均成功地加以应对,抵御了外部冲击,实现了经济回升,靠的就是扩大内需。
需要指出的是,扩大内需并非压缩外需,而是在稳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时,着力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我国的扩大内需,是在开放条件下的扩大内需,而不是自求平衡;稳定和拓展外需,是建立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基础上的稳定和拓展外需,而不是单纯扩大出口规模。我们在保持对外贸易大国地位的同时,还应逐步扮演好对外投资大国的新角色,进一步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因此,以内需为主,内需和外需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保持并增加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更要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巨大的优势,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稳固的内需基础上。这些都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