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中国县域经济和谐发展报告—惠州市惠城区专辑

2009-02-13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2661

 

 

 

 

以实施“一三五”工程为主线

力促惠城区域经济大发展

 

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黄干强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既充满活力,又蕴涵潜力。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壮大县域经济”,标志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作为惠州市中心区、珠三角东部的重要一极,惠城区近年来通过夯实基础、创新理念、提升境界,推动了区域经济长足发展,促进了惠城日益成为一座集实力、磁力、魅力、活力于一身,极具投资潜力、人居价值、人文精神的现代化城区。

一、加快“五个发展”,夯实区域经济基础

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全力加快“五个发展”,不断夯实区域经济发展基础,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一)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壮大区域经济支柱 按照“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园区化,项目经济品牌化,品牌经济效益化”的思路,突出抓好园区经济、项目经济、品牌经济,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是突出抓好专业园区建设 把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打造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的洼地。先后规划建设了三栋数码工业园、潼侨工业基地等六个大型工业园区。其中三栋数码工业园有56宗项目落户,26宗建成投产,潼侨工业基地有87宗项目落户,31宗建成投产,两个工业园年产值达20亿元。专业园区已成为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灯饰照明等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未来3-5年,我区沥林—潼湖产业转移园、奥美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四个工业园区年产值将分别突破百亿元,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

二是突出抓好项目经济发展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突出围绕园区引项目,围绕盘整土地上项目,围绕产业升级扩项目,围绕全民创业建项目“四个围绕”,每年安排40个以上事关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重点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40%以上。世界500强企业普利司通、沃尔玛等30多个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大项目落户扩产,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三是突出抓好品牌经济培育 积极打造特色区域品牌,推动区域经济品牌化,成功打造“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男装名城”、“中国照明电器品牌基地”三大区域品牌,创建国家、省级驰名商标、产品、商标26个。培育了TCL、德赛、华阳、侨兴等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以及中国产品“富绅”牌衬衫和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雷士牌灯饰。成功举办“中国男装名城高层发展论坛”、“中国照明电器行业高峰论坛”。

(二)加快发展三产经济,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商贸物流、旅游休闲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的档次和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一是强化区域商贸物流集散地建设 按照“发展大商贸、培育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思路,重点推进专业市场和大型商贸中心建设,加快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发展和扩张。人人乐、万佳、丽日、沃尔玛、吉之岛等大型商贸项目相继落户和开业,国美、永乐、苏宁家电销售三大品牌齐集惠城。农副产品批发中心、义乌小商品城、金泽物流园等专业市场日臻完善,辐射效应明显,极大地提升了我区在粤东地区商贸物流业的集散基地功能。

二是擦亮区域旅游休闲品牌 以生态为基点,以文化为亮点,以特色为重点,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业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推进雅居乐白鹭湖度假区、富力洲际温泉度假村等旅游项目建设,品牌优势逐步显现。“节庆经济”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闪亮名片,在擦亮“元宵灯会”、“龙舟赛”、“美食嘉年华”等区域节庆品牌的同时,带动了“麒麟文化节”、“自行车文化节”等镇域节庆品牌。“惠州美食嘉年华”被评为中国十大节庆品牌。

三是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 注重发展信息、科技、社区等面向城乡的服务业,扶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娱乐等新兴行业崛起。实施百村上网工程,推动法律、科技、文化进社区、进农村,加大金融机构服务扶持农业发展力度。办好“金泽物流工业博览会”、“义乌小商品购物节”、“农产品交易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建立了城乡联动、双赢互惠的服务产业链条,为全区第三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加快发展“三农”经济,增强区域经济后劲 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促使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区域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一是做强高效现代农业 以品种结构、种植结构、养殖结构调整为重点,集约发展特色农业、餐桌农业、旅游农业。九龙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汝湖甜玉米、水口有机米、横沥梅菜等五个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陈江勇记等蔬菜基地获得“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广田食品企业有限公司和盈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区34家农业龙头企业连结100多个村,带动4万多农户,农民年均纯收入显著增长。

二是做实农村农业基础设施 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2007年投入8560万元用于新农村各项建设。以村企共建等模式促进40家企业参与村企合作共建。2008年将在累计完成554公里改造基础上,全面实现村村通硬底化道路。投入资金2.37亿元,推进200宗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促进了行政村客运、自来水、互联网“三通”加速实现。

三是做好镇村示范样板 按照“因地制宜、示范引导、以点带面”思路,推广了河南岸村、三新村“农户+开发商建设新农村”和小金口汤一村示范点等一批成功经验,通过开展“硬化、绿化、净化、美化”工程,提升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已初露端倪,发挥了示范镇、村的带动作用。

(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思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清洁生产,使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抓好绿色惠城建设 一方面,积极配合市政府实施“两江四岸”优化美化工程,抓好沿路沿街绿化整治工作,完成绿色通道、村庄“风景林”等4.43万亩造林任务,潼湖湿地保护区、南山森林公园和柏岗岭森林公园的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抓好农村生态建设,对村镇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秸杆还田,实施“沃土计划”,科学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大大减少了农产品污染,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抓好城乡环保项目建设 通过对传统的工业开发区进行集中生态化改造,实现了对潼侨工业基地、三栋数码园等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的有效监控。水口、小金口污水处理厂已成功通水调试,陈江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服务范围覆盖20多个工业园区,服务人口30多万人。大力推进陈江“绿色家园”项目建设,通过把电镀企业集中到基地对生产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较好地解决了电镀企业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三是抓好清洁生产推广 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惠州宝柏包装有限公司、晶惠工业(惠州)有限公司、惠州源东国际硅胶制品有限公司3家企业通过评审,获评“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以上3家企业共投入清洁生产资金1145万元,节约生产成本622万元,减少有害气体排放200吨和固体废弃物80多吨,节电50多万度。通过强化电镀、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废水和废弃物管理,流域性、行业性、区域性污染逐步减少。

(五)加快发展民生事业,彰显区经济发展成效 加大对社会各项事业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区人民共享区域经济发展成果。

一是推进教育工作 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农村“读书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07年投入4050万元提高全区教师福利待遇,率先在全市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投入2000多万元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任务,发放重灾户和困难家庭子女特困生助学金92.64万元。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1%。

二是推进医疗卫生工作。切实加大投入,抓好第四人民医院和村级卫生站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着力解决农村医疗设施和机械设备落后短缺问题。以“院企合作”模式在荷兰水乡社区创办全市首个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站。率先在全市实行农村合作医疗跨省即时代扣、特定门诊和家庭病床三项制度,农村参合率巩固在100%,参合农民报销限额由6000元增加到4万元,较好解决了村民“看病贵”问题。

三是推进安全保障工作 每年投入专项经费上千万元,加强公安部门“三基”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群众安全感。全区设立了54个社区工作站,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率先在全市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参保人数达4.4万人。2003年以来,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万多个,转移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全区农村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100%得到供养。成立区慈善总会,筹款7000多万元。创建全市首个“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在全区18个镇(街道)成立了“复员退伍军人之家”,被中央军委政治部领导誉为是“利国利民利军”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强化“三三”思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理念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新理念。为此,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新要求,推进“一三五”工程,突出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提升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思路是:立足“三个突破”、注重“三个统筹”、突出“三个结合”

(一)立足“三个突破”:即突破思维定式。立足惠州、面向珠三角,跳出惠城发展惠城,以世界眼光、现代思维审时度势,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突破发展模式。注重内生型经济培育壮大,优化外源型经济质量和效益,深化借“市”发展、梯度发展、均衡发展战略,构筑起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突破要素制约。积极应对宏观环境新变化,继续盘活工业用地,集中利用村民工商用地,落实园区用地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两高两低”新型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注重“三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统筹发展规划,实现城乡资源共享,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加大社会建设投入,促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手抓经济,一手促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自然环境同步发展,营造良好治安、投资和人居环境。

(三)突出“三个结合”:即突出园区发展与资源整合相结合。整合园区资源,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谋划一批投资数额大、关联带动能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重点产业项目,促进园区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增长;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建设生态农业,推进工业生态化,发展生态型旅游业,推广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增加公共财政向民生民计倾斜,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三、实施“一三五”工程,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境界

未来几年,是惠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以深入实施“围绕一个目标、加快三个发展、实现五个定位”的“一三五”工程为主线,开创区域经济发展新境界。

“围绕一个目标”,就是使我区的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环境承载量,继续保持在全市各县(区)的排头兵地位。

“加快三个发展”,就是加快借“市”发展。强化市区“一体化”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惠州发展大格局,借“市”发展壮大区域经济。积极配合市政府抓好惠州市体育场馆建设、惠州大道东扩、市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等项目征地、拆迁和施工,积极支持惠州市南部新城建设,确保市级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加快梯度发展。按照“中心提升、西部承接、南部配套、东部拓展、北部优化、山区保护”的思路,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整体推进全区六大经济板块实现梯度发展。中心城区的桥东、桥西、江北、龙丰、河南岸、江南、惠环七个街道办事处要注重优化开发,搞好产业升级,发展都市经济。陈江、水口、小金口、汝湖、三栋、马安、沥林、潼湖、潼侨九个镇(街道)要实施重点开发,搞好产业聚集,发展园区经济。芦洲和横沥要实行保护性开发,搞好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加快协调发展。做到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并举、引进外资和引进内资并举、发展工业和三产并举。既要加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又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步伐和投入;既要提高引进外资的投资强度,又要加大引进内资民资的力度,以夯实工业发展基础,提升三产发展水平。

实现“五个定位”,致力把惠城打造成为“珠三角东部的产业基地、物流中心、旅游胜地、生态宜居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致力于打造“珠三角东部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男装名城”、“中国照明电器品牌基地”等区域品牌,抓好工业园区和专业镇建设,把我区的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灯饰照明等三大产业发展成为粤东片区乃至珠三角东部的主导产业基地,力争五年内全区区本级工业总产值翻一番,突破1000亿元大关,主导产业比重占80%以上(2006年三大行业共占60%),全区制造企业总数由现在的近600家增加到800家。

第二,致力于打造“珠三角东部物流中心”。围绕“4510”商贸物流工程建设目标,按照“发展大商贸、培育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思路,加大重点专业市场和大型商贸中心建设力度,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匹配、特色鲜明、集聚升级、物畅其流”的大市场群,培育10个交易额超10亿元的大型物流基地,到“十一五”期末把惠城建成珠三角东部具有人流、物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五大优势的物流中心,物流企业超过1000家,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

第三,致力于打造“珠三角东部旅游胜地”。加快雅居乐白鹭湖休闲度假区、富力洲际温泉度假村和以中山文化公园为主体的古街景区三大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南旋假日、凯宾斯基、富力万丽等一批五星级酒店建设,提升我区旅游接待的档次和水平。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和民间演艺,继续擦亮“元宵灯会”、“龙舟赛”、“美食嘉年华”和“麒麟文化节”等节庆品牌,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休闲观光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十一五”期末把惠城建设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珠三角东部旅游胜地。

第四,致力于打造“珠三角东部生态宜居城市”。坚持把优化城乡生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按照《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在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的量化指标体系上,力争达到“宜居城市”标准。进一步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生态惠城;进一步完善文化、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逐步形成适宜创业、惠及全民的社会服务体系;以生活配套、娱乐方便、服务完善为重点,提供生活便利化、人性化、亲情化的服务,打造半小时生活工作圈,营造“安全、舒适、方便、温馨”的生活环境,到“十一五”期末把惠城建成以人为本、以水为魂、以绿为景的“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生态宜居城市。

第五,致力于打造“珠三角东部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发掘惠城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培育和发展以“东江民俗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东樵宗教文化”为特征的“四东”文化。注重保护好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划,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抓好李家拳、麒麟舞、龙形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植创新,形成惠城历史文化的系列品牌,到“十一五”期末把惠城建成展示古城文化内涵,彰显名城特色的珠三角东部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