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2011-02-12 来源:求是 点击数:5268

    落实中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关键是处理好积极与稳妥的关系,既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城镇化,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提供新的增长空间;又要立足国情,针对突出问题,扎实推进。

  一、认真研究解决从农业大国向城镇化迈进的突出问题

  城镇化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地域组织变化和转型的过程。国际经验证明,当城镇化率达到50%60%时,社会矛盾往往集中多发,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就业不足、贫富差距拉大、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一些国家由于未能处理好这个特定时期的特殊矛盾和问题,使经济由快速增长变为滞缓,有的还引发了社会动荡,教训十分深刻。

  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2009年达到了46.3%,“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跨越50%的关口,进入城市型社会。在一个农业大国的基础上向城镇化和工业化迈进,这是我们的最大国情,在世界上没有可比照的先例。城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殊国情,使我国比其他国家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问题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

  从现实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是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激发了我国城镇发展活力,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逐年加快,2009年底累计有3.4亿农村人口转移到了城市。经过30多年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民工在农村转移人口中已占很大比重,但目前他们在城镇的安身、立足和发展,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近年来,农民工举家进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对一些城市的调查,有的地区这一比重已占到60%以上。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到流动劳动力人数的四成,“十二五”期间他们将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这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跟随父辈在城镇长大,他们在文化程度、就业选择、心理需求、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需要我们更加关心关注。

  农民工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到城,也波及到乡。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要比被征地农民通过拆迁安置转为城市居民复杂得多,因为这不光是户籍问题,更重要的是就业与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各项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问题。“十二五”时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趋势,但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国家在总体上要有一个原则性、方向性的政策要求,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探索有效办法。解决农民工问题有两个着力点,一方面要注重培育农民工的发展能力,帮助他们提高就业技能,使他们尽快适应身份的转化;另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城市的包容度,倡导城市原有居民从思想感情上容纳农民工,让农民工进得来、留得住、能融合。

  此外,在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搞城镇化,土地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当前,在防止把城镇化简单地视为让农民把土地拿来搞城市建设倾向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城镇化过程中人、地等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规律与机制,根据国家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使城镇化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这对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国内市场、破解资源环境难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