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党中央十一五治国理政纪实:关注人民最现实利益

2011-01-04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10432

汶川地震5个月后,国家立法机关修订防震减灾法,进一步提高学校、医院的抗震设防标准,并结合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实践,对应急救援机制、过渡性安置、灾后恢复重建等作出有针对性的修改;

“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经过汶川地震,各地在防灾避险方面全力“补课”: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制定转移避险预案,广泛开展应急避险演练……

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时,中央提出“安全”“科学规划”。有关部门坚持科学论证,主动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把灾区群众的未来建立在安全基础之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着一个个战胜灾难的奇迹。灾区满目疮痍的土地萌发新的生机,历经灾难的人们信心百倍迈向新的生活——

在汶川,3年重建任务已提前一年基本完成,一排排新房比肩而立;在玉树,群众基本生活入冬前就已安排妥当,部分已经入住新居;在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小小山城正在迎来新生……

在灾难中砥砺伟大民族精神,从灾难中汲取前进力量——

无论多大的灾难,无论多大的考验,党中央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奋力书写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壮丽诗章……

以人为本,心系人民——5年里,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正是党中央工作的着力点。5年里,党中央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度不断加大。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根据中央统筹安排,2006年开始在西部地区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扩大到中东部地区农村,2008年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33大步,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历史性发展。

“有学上”还要“上好学”。2010年,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了未来教育工作重点:逐步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着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十一五”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2006年初,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十一五”时期各项工作时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5年后的2010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5年里,我国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城镇新增就业5700万人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万人,比“十五”时期增加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3%以内。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发酵、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每年新增就业人口高达2000多万的人口大国做到这一点,难度可想而知……

社会保障是百姓生活的“安全网”、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对处于深刻变革的中国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十一五”时期之初,胡锦涛总书记就反复强调,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5年里,根据中央统筹安排,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城乡超过12.5亿人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1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数以亿计的农村居民告别单纯靠土地养老、儿女养老的模式;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已经破冰,人们流动就业的障碍开始消除……

“看病难看病贵”,人民群众对医疗问题反映强烈。党中央从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着手,努力破解这道难题——

2006年,根据党中央部署,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着手制订新医改方案。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同时出台。新医改方案针对当前医药卫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着重强调公益性基本原则,对于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正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稳步迈进。

住房是百姓大事,也是国家大事——

“十一五”时期,中央反复强调: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住房方面的基本需求。

2010年,根据中央安排,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到12月底,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开工59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已开工136万户。特别是2011年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新增公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群众正在实现“安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