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十一五治国理政纪实:关注人民最现实利益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5年——
“十一五”时期开局之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凸显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5年里,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积极推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大自主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5年里,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从中央部委到各地党委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持续发展进一步打牢基础。
这是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5年——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海峡西岸到北部湾,从天津滨海新区到重庆两江新区……区域发展的“棋盘”上频繁落子,布局加快……
区域发展是统筹发展的缩影。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5年里,党中央高屋建瓴,运筹帷幄,促进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
这是改革攻坚破难、纵深推进的5年——
全面免除农业税、加快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深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改革向深水区不断挺进。
党中央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作为深化改革的契机,不失时机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品油税费改革、增值税转型改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创业板设立等一批重点改革相继启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方位推进的5年——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扩大基层民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相继出台,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一大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进一步增强了实力竞争力——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4年的2.1%上升为2.5%左右,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覆盖面,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推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强平安建设……一系列重大措施相继实施,社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生态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到全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从确立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到实施重大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推广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党中央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谋划兴军之策、强军之道。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强军治军方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有力推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人民军队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和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这是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的5年——
香港和澳门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有序发展,民众安居乐业。“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谱写出新的篇章。
海峡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生效……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
时速486.1公里!
2010年12月3日,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运营时速再创世界纪录!200公里、350公里、416.6公里、486.1公里……中国高铁一路飞驰。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朝着科学发展的方向一路向前……
万众一心,多难兴邦——5年里,无论多大灾难袭来,党中央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共同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
历史前进的步伐,总伴随着艰辛。
这是自然灾害频发的5年——
特大地震灾情震惊世界,低温雨雪冰冻历史罕见;大江大河浊浪翻滚,多个省区旱魃肆虐;沿海台风不时袭来,山洪泥石流突然逞凶……
“同人民在一起”——
人们不会忘记,那一个个焦急赶往灾区的身影: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深入北川、汶川、什邡、汉中等地震重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慰问抢险大军,指导抢险救灾。随后,总书记又多次前往四川、陕西、甘肃,考察灾后恢复重建进展,了解受灾群众生活安置情况。
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正在出访途中的胡锦涛总书记心急如焚,果断中止出访行程,星夜赶回北京,不顾长途旅行疲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抢险救灾工作,随后又立即飞赴雪域高原。
废墟上、帐篷中、学校里,总书记亲切的慰问,细心的叮嘱,沉着的部署,极大增强了人们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勇气……
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分别赶赴地震灾区,指导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在汶川,在北川,在青川;在玉树,在舟曲,在旱涝灾区;危楼旁,瓦砾中,大堤上……哪里有灾情,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就有中央领导风尘仆仆的身影。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绝望的目光看到希望……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句句坚定话语传递的信念:
“我们一定能渡过眼前的难关,今后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在严重灾难面前,我们要坚强,要有信心、有勇气”“要从小学会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将来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重大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抢险救灾工作千头万绪。每一次,都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对能力的重大考验。
从争分夺秒搜救幸存者到千方百计救治伤员,从排除万难转移被困人员到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从严密防范次生灾害到加强灾区卫生防疫,从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到全面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在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在重建家园的重要节点,党中央果断决策、周密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科学调度全国资源,有力有序有效地指导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我们是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
人们不会忘记,那一颗颗相依相偎心灵的力量:
风雪中,人们给受阻于恶劣天气无法回家的陌生旅客送水送饭;地震后,人们为灾区群众慷慨解囊、捐款捐物,自发赶赴灾区参加救援;重建时,兄弟省市根据中央统一安排,出钱出力,倾心支持……
5年里,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带头捐款,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表达对灾区群众的深情关怀;
5年里,五星红旗3次为遇难同胞而低垂,寄托人们深深的哀思,表达共和国对人的生命的无比尊重;
5年里,“汶川挺住!”“玉树加油!”“舟曲不屈!”“中国加油”……从内心深处爆发出的一次次呐喊,响彻长空。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百折不挠,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伟大民族精神在灾难考验中不断丰富、不断升华。
“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顽强,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成熟。
- 上一篇:效益双丰收 群众享实惠
- 下一篇:秦王川上谋新篇——兰州新区建设启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