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穗宁:立足服务 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再社会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单位为载体设立党的基层组织的传统方式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功能定位问题、设置原则和覆盖面问题、领导关系和活动方式问题;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殊问题都由此不同程度反映出来。由于庞大的组织体系和巨大的惯性思维等作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对"新的实际",成了遇到新情况多、暴露的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滞后性表现得很突出,以致某些地方基层党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与党的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称。
因此,根据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再社会化,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党的基层组织的再社会化,能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对基层社会的组织全覆盖?
彭穗宁:不能,因为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党组织活动的有效性。有党员的地方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有活动,有活动就要有成效,才是党的组织无缝隙链接和全覆盖的目的。成都市一个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说得好:解决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是简单的插上党组织的旗子、挂上党组织牌子的问题,而是要栽树子。党组织要像参天大树,扎根在群众中,用自己茂盛的枝叶,为群众遮荫蔽日,为群众服好务,这样才有真正的覆盖面。
这就是说,党的基层组织的再社会化,必须以发挥党基层组织的作用、强化功能为立足点、为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作出科学的提炼:这就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这十二个字中,"服务群众"是精髓、是核心。因为,服务群众,是推动发展的目的,也是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根基。无论是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还是在不少地方日常的积极探索都证明,"服务"是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核心。
现代意义上的服务,是以公益和互益为轴心的,是治理体系的最基本精神和原则。这种服务与多元利益关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与多元的利益需求(个体的、群体的、现实的、未来的、全局的、局部的)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它需要依托城乡基层自治组织、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它需要形成多种参与方式,结合具体实际,建立像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民主化、科学化的公众利益诉求制度。这样的"服务"能够弥补"市场失灵",也可以弥补"政府失灵",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