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唱响绿色崛起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为了补齐平原绿化这条“短腿”,从2008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在江西全面展开,城市、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等4个方面的绿化成为主攻目标。两年来,全省共完成造林面积960万亩,超计划160万亩。其中山上造林481.6万亩,山下造林478.4万亩,综合成活率达85%以上。“植树造林氛围之浓、面积之大、投入之巨、效果之好,前所未有。”肖河说。
对生态,江西人有着特殊的感情。“七通一平”是基本建设的基础工作,这在国内已成惯例。但在共青城,实行的却是“七通一不平”,在保证工业区有足够的水、电、通讯等供应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自然地貌,不再搞推山填土。“我们这样做,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九江市委常委、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党委书记李晓刚解释说。
“我们过去是招商引资,现在是选商选资。”九江市发改委副主任陈世勇说,对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是选商选资的重要标准。今年3月,一个投资超过10亿元的化工项目想落户九江的一个工业园区,然而,由于环评不过关,被断然拒绝。为了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九江市提出,环境保护要与项目建设同步,不管什么项目,洽谈之时,环保同时跟进,严把项目准入关。凡是环保不合格、措施不到位的,环保部门将启动“一票否决”。仅此一项,九江市每年要在项目引进上失去20多亿元的投资。在环保先行的理念下,九江一批老企业相继“退城进园”,一批环保不合格的老企业被关停,一大批工业烟囱和工业废水排放管道被拆除,城区空气质量得到根本好转,一度遭到污染的河沟湖泊重新变得清澈,一批批绿色企业在九江风生水起。“你越是有限制,人家觉得你那里规范、科学,有搞头;越是粗制滥造,捡到篮里都是菜,别人就越担心可持续性,越是不敢来。”九江市委书记钟利贵对此深有感触。
保护生态需要抓源头。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污水处理设施,城市污水侵蚀着河流湖泊,威胁着江西的青山绿水。2008年5月,江西启动了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大手笔需要大投入,85个需要建设的治污管网总投资高达72亿元,但中央财政每年安排的污水处理专项资金只有6亿元,按照这个进度需要12年才能在全省所有县建起污水处理厂。钱从哪里来?江西在全国首创“统一融资、集中建设、建成出让、统一还贷”模式,融资60亿元,用两年时间建成了县市污水处理设施,一跃成为县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的省份。随后,江西又将目光锁定在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上,在5万个自然村、500个集镇农村建立农村垃圾无害化设置,计划3年内实现全省农村垃圾处理无害化。
“白天种地,晚上演戏。”井冈山脚下,由600多名井冈山儿女激情演绎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每天都吸引着八方来客。以绿色山水留住人,以红色文化感染人,井冈山“靠山吃山”,将旅游做成井冈山经济的半壁江山。井冈山市委书记梅黎明说:“发展旅游我们绝不是竭泽而渔,山上发展旅游,只做减法不做加法。从另一个角度说,把生态保护好,做减法也是加法。”为了保护生态,井冈山在5年前就把行政中心迁到了山下,通过增加公益林的补助、发展农家乐等,增加农民收入,使每年林木资源砍伐从过去的10万立方米下降到今年的2万立方米。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江西是全国为数不多常年粮食外调的省份之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江西省把农业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品种特色化,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市场国际化,江西省加快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步伐,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近年来,江西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六连增,粮食产量今年有望再次超过400亿斤;农民增收向家庭经营收入、政策性收入、劳务收入等多元化增收推进,全省农民收入突破5000元。
今天,在赣鄱大地,“绿色江西”的内涵在不断丰富,“绿色GDP”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追求,“绿色政绩观”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绿色生产观”正成为广大企业的自觉追求,“绿色消费观”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