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许耀桐:政改需要顶层设计 县域改革具标本意义

2010-12-06 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3919
  积极——
  将民主比成生命是最灿烂的思想升华
  中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实行“积极稳妥”的方针。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积极。为什么需要积极?因为政治体制改革要起先导作用。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改革,其中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而言,一定要发挥政治改革的先导作用,才能为经济改革开辟道路。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其次,怎样才算积极?政治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要高度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对于民主政治,“以生命比喻,并且是‘强大生命力’,这可以说是最灿烂的思想升华了”!许耀桐说。
  稳妥——
  县域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基础和标本意义
  许耀桐表示,政治体制改革要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策略,一定要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千万不能采取激进策略,“休克疗法”。渐进发展、避免动荡,这是中国的路径选择。为此,在中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实行“积极稳妥”的方针中,很重要的是还包含“稳妥”二字。
  如何在一国推进政治改革和发展民主政治,是自上而下抑或从下至上,有一个孰先孰后的顺序问题。从欧美国家情况看,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进路。我国则应走一条从下至上的进路。要区分中央政治体制改革和地方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地方的政治体制改革首先提到议程上来,先解决地方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是启动县以下的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政治体制改革。
  首先,要把城乡社区建设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基层社会是重点。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塌到底,只有建立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才能做到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基层政治和社会生活共同体。树立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其次,进行县级政治体制改革。常言道,“县治则国治”,县治是我国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维持国家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制度保证,在国家治理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特点,决定了县(市)域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是我国地方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县(市)域政治体制改革对于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乃至中央政治体制改革,都具有基础的和标本的意义。
  “县以下的政改太小,没有典型意义;县以上的政改现在又稍嫌规模偏大,一下子怕驾驭不住”,许耀桐认为。
最后,选择县级政体改革试验点。地方县级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是全面铺开,全国共有2859个县级单位(其中包括市辖区856、县级市368、县1463、自治县117、旗49、自治旗3、 特区2、林区1)、48000多个乡(镇),应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选择一些县(市)、乡(镇),作为地方县级政体改革试点单位,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开。
(许耀桐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