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娄勤俭: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发展的思考

2010-11-11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4094

近两年来,全球信息科技的密集创新正驱动着产业结构的大变革大调整。发达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都把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深化信息网络应用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67日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抓住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机遇,创新信息产业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江泽民同志也曾在《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不失时机地实现信息技术产业的新跨越。这些科学论断和要求,为“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产业正经历重大创新和变革

当前,信息技术创新内涵更加丰富,技术、网络、应用、服务深度融合,不断创新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核心技术和标准的控制及竞争更加剧烈,综合集成和资源整合成为产业链竞争的制高点。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更多地集中在对知识、信息和人才的掌控上,更多地体现为技术的深度开发和融合创新。

(一)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即将来临。未来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产品发展呈现两大特征。一方面,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引入推动摩尔定律继续前行,不断突破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特征尺寸等比例缩小的壁垒。另一方面,系统级芯片(SoC)将是集成电路产品创新的主流。

上述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计算体系结构面临深刻变革;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以及超高速系统、超大容量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加快向网络化、体系化、服务化、高可信方向发展;感知技术向智能化突破,产业价值链得到整合和延伸。

(二)融合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以技术二次开发和深度应用为特征的融合创新是当今信息技术和产业演进的重大趋势。融合大大增强产业间关联性,行业壁垒逐渐模糊,价值链拓宽延伸,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并催生网络娱乐、数字家庭、数字内容等新的业态。软件和硬件关系更趋紧密,硬件通过软件提升功能,软件通过硬件提升效能,二者融合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制造业与运营业不断融合,基于增值业务的产品定制步伐日益加快,融合互动成为商业模式和业务创新的基点。

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加速推进, 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网络技术的融合,使网络从各自独立的专业网络向综合性网络转变,网络性能得以提升,并衍生出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如图文电视、VOIP、视频邮件和网络游戏等,极大拓展了业务提供的范围。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融合发展将重构全球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形成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泛在网推动着硬件与软件、系统与终端、内容与应用的高度融合,实现多网络、多行业、多应用、异构等技术的集成和协同,将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

(三)产业发展模式面临新变革。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形式从企业竞争演进到产业链竞争。基于终端、网络、软件、内容、服务的产业链重构和整合能力,成为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跨国公司纷纷围绕产业链整合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新战略,通过将产品经营提升为产业链经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控制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产业联盟、标准联盟和应用联盟等成为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和产业竞争的新形态,在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本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演进。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更加突出,主要集中在几个国家和地区,并逐步形成以产业链为基础,相关配套产业高度聚集的系统性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正加速从成本导向到创新驱动升级,形成研发中心基地和人才高地,由制造集聚走向研发、制造集聚,形成创新型的产业基地和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