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勤俭: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发展的思考
IT制造正在向IT服务转型,硬件与软件、生产与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四)绿色化成为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伴随着电子信息产品的广泛普及,绿色IT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未来信息技术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回收再利用将实现全过程无害化和可循环。绿色制造将植根于信息技术产业的每个环节,产品设计低能耗、长寿命要求越来越高,最大限度实现节能减排。
(五)信息技术应用深化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随着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广泛渗透与深度应用,在带动工业、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正在催生一大批新兴产业形态,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新增长点。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推进制造业从生产性制造业向服务性制造业转型。同时发展出一批新兴产业,包括以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为代表的应用电子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信息技术渗透到服务领域,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业将成为主流,产业链延伸和分工深化及专业化,衍生了多种类型的生产和生活新型服务业态。研发、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加速传统产业调整的重要驱动力。围绕衣食住行的生活服务更加走向个性化、全程化和定制化。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服务将成长为经济结构中快速增长的部门,成为不可或缺的新经济增长点。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十一五”期间,尽管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总体上仍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从2004年2.65万亿元增长到2009年6.08万亿元;工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5192.9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2012.52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从2004年的2075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4752亿美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应用日趋深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初步奠定了建设信息技术产业强国的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重要时期。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抢占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促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已成为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战略布局的重点。这些国家把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试图抢占未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先机。妥善应对国际竞争局面的变化,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握当代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突破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无疑是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支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当前,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入关键时期,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开辟了信息化的庞大市场,信息化赋予了工业化的全新内涵。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产业是两化融合的基础和纽带,只有加强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应用,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两化深度融合,走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多年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一直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的关键支点之一,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凸显了信息技术产业的这一作用。“十二五”期间,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作为社会消费的热点,可以有效扩大内需。未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良好发展将有助于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逐步走向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
(四)推动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和谐。当今时代,脱离网络的生产生活已经不可想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须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信息技术产业应大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卫生、政府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务服务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维护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