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马建堂:“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环境

2010-11-09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4838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保护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农田基础设施差,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全国434个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50%。农业科技不发达,中低产田比重大。未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饲料和工业用粮将明显增加,粮食需求将继续呈刚性增长,产需缺口将继续加大,而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空间相当有限,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经济结构性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近年来,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同时,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过大。2006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0%以上。二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2009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3.331,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1。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0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4%,而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分别超过50%70%。同时,我国大量制造业企业主要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制造业整体素质不高。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较弱。2009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全部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比重仅为23.5%11.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比重仅为8.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69%。科技创新能力弱制约了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0%左右,部分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产品还依赖进口。在出口技术和产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不足10%。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使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8.5%,而消费的煤炭占世界的46.9%、钢占46.4%、石油占10.4%。与生产的高消耗相伴随的是高强度的污染物排放。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酸雨发生频率高。随着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以大量消耗资源、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持续。

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突出,各种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加快的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较大,利益主体出现分化,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增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依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比较窄、城乡发展不平衡、保障水平低等问题。此外,征地拆迁、环境污染、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突出问题也亟待解决,化解各种问题和矛盾的难度加大。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面临较多体制机制障碍,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审批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环保收费机制尚未建立;财税结构体系不尽合理,民生和公共服务方面支出占比偏低,中央及地方财力和事权不匹配;农村金融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存在,户籍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