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马建堂:“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环境

2010-11-09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4840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将更为雄厚

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我国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籽棉等产品产量稳居世界;主要工业品中,2009年,钢、煤、水泥、棉布等产品产量居世界。从产业体系看,目前我国三次产业的行业类别比较齐全。其中,工业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具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信息化和市场化程度继续提高,将不断催生和壮大新的产业,我国的产业体系将更加丰富和完善。

资金较为充裕,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支撑“十一五”时期资金供给的因素仍将继续发挥作用,而且还会出现新的推动因素。我国储蓄率比较高的情况不会改变;由于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仍将是外资的理想投资地;特别是资本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多方面、多方式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十二五”时期资金的供应将更为充裕。与此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力度的加强将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资金将更多地向服务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倾斜。

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我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2009年末,我国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达到9.75亿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73%。劳动适龄人口基数大、占比高,决定了未来一定时期我国劳动力总量将继续增加,劳动力资源数量优势仍将保持。同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者素质将得到明显提高。2009年,我国就业人员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上的比重达68.9%,比2006年提高5.6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础产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发展的时期。20062009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由23.2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7.5亿吨标准煤;铁路营业里程由7.7万公里增加到8.6万公里;公路里程由345.7万公里增加到386.1万公里。信息通信和邮政基础网络、环境管理和保护、城市公共设施等也得到进一步加强。这有效缓解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为“十二五”时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农村综合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向深层次迈进,转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财政体系将会趋于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会加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可望基本完成。政府职能将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垄断行业改革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会不断加大。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进一步深化。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标准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形成,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

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局面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促进社会就业持续增加,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将继续提高。“十一五”时期,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世界率先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面对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和甘肃舟曲洪水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我国政府沉着应对、快速反应,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高超的宏观调控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