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云:中国将迎来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每12年为一轮,天干地支组合成60甲子。“十一五”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度过了甲子生日,“十二五”是中国进入第二个甲子的个五年规划期。作为第二个甲子的五年规划开端,“十二五”时期中国会面临怎么样的发展环境与前景?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十一五”时期超越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十二五”时期是追赶美国的起步时期。如果这个起步迈好了,将为在未来三十年内超越美国打下良好基础。放眼全球现状与态势,可以作出一个基本判断:中国将面临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美国的金融和经济体系遭受重创,欧洲也受到冲击,拉美与亚洲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的5.0%、2008年的3.9%降低至2009年的3.0%,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与债务危机。中国虽然受到了明显影响,但总体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的实力被金融危机削弱,意味着中国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这给了中国企业一个难得的扩张空间。因此有人甚至预言,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将可能成为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崛起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机遇并不等于现实实力,机遇可能会稍纵即逝;而且世界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每逢严重经济危机时期,紧迫感会催生出新的技术与产业革命。在百年不遇的机遇面前,中国有两种前途:一是紧紧抓住了机遇,中国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强国;二是错失良机,先进国家借危机中催生出来的新技术革命而有可能将中国再次远远地抛在后面。20世纪60年代全球曾经出现过一次产业调整的良机,当时中国没有抓住。在进入“十二五”时期后,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还会让机会溜走吗?
值得忧虑的是,中国的企业缺乏真正的自主知识产权,严重依赖资本扩张和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没有改变,一旦陷入困境将难以自拔;而且一旦中国的实体经济受到冲击而普遍不振,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将是灾难性的。我们应该有这种危机感,倘若真的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可能会出现大倒退,兴我中华就会变成画饼。面对百年不遇的机遇,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这一年为“辛卯”年。按照古代的说法,“辛: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为了应验先贤们的判言,在百年不遇的机遇面前,中国需要从全球角度审时度势,冷静对待,缜密谋划,从战略角度布局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必须改变拼资源、牺牲环境与科技投入少的急功近利增长路径。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各地区均在强调“比较优势”(只单纯考虑成本因素),导致了许多重复建设。在新经济时代,只考虑比较优势已不合时宜,通过创新驱动提升整个国家与各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发展的关键,为此国内各地区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十二五”期间,宁可牺牲一定的速度,也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第二,必须改变一味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将挖掘扩大内需潜力与促进内生增长(即培育本国或本地区的企业与企业家)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对外依存度过大存在较大风险,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沿海外部控制程度较高的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感受到的压力大得多。
第三,必须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区域差距扩大等突出问题,为经济提质转型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收入分配不公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城乡区域差距所导致的城乡对立与区域冲突需要通过制度化的政策来解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在“十二五”时期应当是政策的重点。
第四,必须协调好各区域发展,提升中国整体竞争实力。东部地区保持率先发展的关键在于由过度的外生发展向内生发展转型,加大结构转型力度;西部地区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已经大为改善,内部出现了明显分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应该从过去的以打基础为主转变为分类支持;中部地区除了《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所提出的“三基地一枢纽”(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定位外,还应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东北地区的重点是传统产业的振兴与现代化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另外,按问题区域制定区域政策,应当在“十二五”时期提上议事日程,中央政府对问题区域进行制度化的扶持是一国国力强盛的表现与文明的象征。
第五,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制度基础。明确政府有限作用领域,真正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加倍努力。国有经济改革、资源环境税的改革以及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等均有待在“十二五”时期加强。政府调控法制化将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六,必须强化文化建设,大力提倡讲职业道德。侈靡、颓废的生活态度和腐败行为是社会的毒瘤,必须摒弃之并提倡民众励精图治与官员廉洁奉公。在中国社会中最缺乏的是职业道德,只有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使讲职业道德成为一种社会规范,整个国家才会凝聚向上的氛围,社会才能井然有序。
回眸“十一五”时期的成就,环顾时下的发展环境,我们没有理由不畅想“十二五”时期的美好前景。中国有句古语:“乱世出英雄”。在全球出现普遍衰退与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下,中国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全球为数不多的持续高增长经济体与全球经济的“引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乱世”中,中国在“十一五”时期已经渐显“英雄”之本色。“十二五”时期中国面临的是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中国在重振世界经济中的作用都寄予了厚望,我们没有理由不锐意进取而让难得的机遇再次与我们失之交臂。只要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坚持革故鼎新,坚持兴利除弊,“十二五”时期中国就能在发展水平与国际影响力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坚实地朝国运兴隆、民族兴盛、民生兴旺方向前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