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迟福林:“十二五”是历史性的关键五年

2010-10-19 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1511

 

十七届五中全会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通过“十二五”规划,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十二五”的五年中能做些什么事,会做成些什么事。人民网理论频道记者就“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等问题,专访了改革理论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教授,展望“十二五”愿景。
当前,社会各界对即将到来的“十二五”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普遍的观点认为“十二五”是我国后30年改革发展的关键五年。如何具体理解这“关键五年”?它意味着我国“十二五”改革发展的哪些重大战略任务?对此,迟福林表示,“十二五”是我国下一个30年改革发展的起步五年。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突出矛盾和未来走势看,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
,“十二五”是扩大居民消费、构建消费大国的关键五年。客观地看,我国在这次反危机中启动消费主要是靠临时性政策,国内消费可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并未建立起来。“十二五”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淡出将是一个客观趋势。在宏观政策淡出后,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将是“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出口导向模式不可持续、投资主导不可持续的特定背景下,“十二五”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出路在于加快推进相关改革,扩大居民消费、构建消费大国。2009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仅为48.6%,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70%以上,中等国家一般是60%。如果“十二五”能够在形成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收入分配格局上取得重要突破,未来10年左右,居民消费率将从当前的35%左右提高到50%~55%左右,最终消费率从不足50%提高到60%~65%,使得消费成为经济内生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二,“十二五”是推进城市化的关键五年。近几年,按照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各地实际,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这意味着未来5~10年,通过城市圈、城市群的发展将成为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载体。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制度安排因素尤其是行政区划的壁垒,使城市化进程难以有效推进,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同时,城市化的滞后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这使中国扩大内需、构建消费大国缺乏载体。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城市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若能使城市化率从当前的47%提高到60%左右,将为扩大内需提供巨大的支撑。“十二五”亟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行政的一体化发展。
第三,“十二五”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五年。建国60年后的今天,计划经济时代“反城市化”政策所造成的城乡二元制度结构依然存在,且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失衡日趋明显,最突出地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不同的公共服务制度。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7175元和5153元,相差2.33倍;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5%和41%,相差4.5个百分点。与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超过15000元和恩格尔系数总体低于40%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不可否认,近几年中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如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农村养老制度等。但是,从总体来看,农村居民依然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为此,“十二五”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打破城乡二元的体制机制,走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健康城市化道路,着力改革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方式,为城市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十二五”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五年。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公共服务的供给不仅涉及到公平问题,更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稳定城乡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减轻预防性储蓄倾向,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也有利于在危机中化解社会矛盾,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平衡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在危机中化解社会矛盾。客观地看,进入“十一五”以来,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尤其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与实现公平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与社会预期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十二五”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五年。要尽快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国性规划,尽快统一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共服务体制,并由此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力争把城乡、区域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差距控制在2倍以内,在实现制度公平的基础上使全体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致相当。
第五,“十二五”是推广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五年。后哥本哈根时代把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全面凸显出来。“十二五”在构建低碳经济体制方面有明显进展,将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也关系到中国能不能完成对国际社会许下的“在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承诺。从量化指标的代表性和可测性来看,单位GDP能耗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指标。2008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1.32吨标准煤/万元,与2020年的目标值0.84吨标准煤/万元还有相当差距。为此,在全球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十二五”时期要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选准时机,尽快出台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健全切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要素成本的、市场化的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奠定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