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卫撰文:关于当前青海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调查思考
发展现代畜牧业带来的好处
毫无疑问,发展现代畜牧业符合畜牧业生产的客观规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建设和农牧民群众生活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
一是经济效益提高。畜牧业的增加值得到提升,农牧民的畜牧业纯收入得到增加,畜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海北苏吉湾村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去年共转移劳动力62名,外出务工34人,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4440元,比上年增长了20.8%。察拉村2008年全村集约化经营效益115万元, 人均纯收入达5693.7元,比传统经营人均增收1248.4元。海南州通过在试点村发展牧业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共转移剩余劳动力220人,劳务输出120人,实现劳务收入人均6600元。海北州的一位牧民群众说,发展现代畜牧业不仅增加了畜牧业收入,而且富余出来的劳动力可以外出务工,又可增加一份收入,是我们致富的选择。
二是政治效益增强。在引领农牧民群众致富过程中,基层牧区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民生建设得到落实,党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海北州门源县苏吉滩乡推行的“支部+合作社”模式,就是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这种模式,使党支部与牧民群众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支部工作有了更有效的抓手。同时,畜牧业专业协会、各类合作社的形成,培养了农牧民群众的民主自治、独立自主的政治参与意识。这些组织体现了农牧民群众的利益,是密切群众与政府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三是生态效益显现。农牧民保护生态、保护草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各地积极采取草场综合治理、划区轮牧、休牧补播、打造生态品牌、发展特色有机农畜产品等措施,人、畜、草矛盾得到初步缓解,局部草场的生态环境趋于改善。海晏县哈勒景乡永丰村按照草场实行面积、等级、季节合理调整载畜量,根据牧草特征、产草量和牲畜群种,实行划区放牧,提高了草场的产出率和生态效益。
四是社会效益明显。牧民群众思想观念有了转变。通过试点引导,牧民群众逐步从“小而全”等传统经营模式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发展思路趋于开阔和清晰,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开放意识、生产意识不断增强。牧民群众居住环境改善。目前已建成游牧民定居工程15,850户,在实施定居工程的地方,村容面貌变得整洁,小城镇建设得到发展,牧民群众“逐水草而居”的状况正在改变。牧民群众自助、合作精神得到培育。通过建立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等组织,降低了分散经营的市场风险、交易费用和收益损失,也促使了畜牧业经营集体科学决策、民主自治管理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