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强卫撰文:关于当前青海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调查思考

2010-06-21 来源:《青海日报》 点击数:4620

   去年下半年,我到海北、海南等地就现代畜牧业进行了调研。近些年来,各地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涌现出很多好做法、好经验,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可喜变化。同时,长期以来传统生产方式下形成的粗放经营造成草原畜牧业资源衰竭、生态恶化、人畜、草畜矛盾突出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当前,有必要进一步总结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大青海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推进力度,努力在探索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牧民群众增收三者共赢的路子上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全省畜牧业发展呈现四个转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省委提出走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农牧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路。两年来,各地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畜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呈现出四个转变。

  一是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各州地畜牧业生产方式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的趋势明显。海南州以保护草地生态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为手段,推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措施,开展划区轮牧、季节性禁牧和舍饲半舍饲养殖,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北州把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生产条件、转变经营方式、积蓄发展后劲的抓手,坚持“立草为业、强化基础”的方针,变靠天养畜为建设养畜、科技养畜。玉树州紧紧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做文章,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等七大基地建设,努力打破延续千百年“靠草山吃饭”的粗放型畜牧业生产方式,现代畜牧业成了玉树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方向。果洛州以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为契机,将全州划分为封育禁牧区、限牧休牧区、划区轮牧区三个项目实施区,针对不同生态区的特点,实行统筹兼顾、分类实施,积极引导群众改变粗放的传统经营方式。从这些做法可以看出,尽管各地进程不同、经验不同,但都结合实际,把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作为了自觉行动。

  二是组织方式发生了转变。为提高牧民群众组织化程度,把农牧民组织到农牧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各地按照自愿组合、适度集中、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成立牧民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截至目前,全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30家,会员达4.5万人,带动农牧户11.5万户,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如由117个养殖专业户自发组成的湟中县上五庄牛羊营销协会,尽管运行机制尚不够完善,但已经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并展现出良好发展前景。为规范和引导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省上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各地政府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农牧民群众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三是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根据经营责任主体、产权关系、经营规模等因素,目前我省畜牧业主要有大户带动型、联户经营型、公司+基地+农户型等不同类型的经营模式。大户带动型,以海南哈乙亥村为代表,其特点在于以大户规模经营、集中饲养为基础,注重和草场流转、分流牧业人口、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结合起来。联户经营型,主要特征是联户经营、分群协作,有的以自然村、行政村为单位,有的以协会、合作社为平台,对草场和牲畜实行规模经营、集中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保护草原生态。这种方式以黄南优卡村、海北苏吉湾村、海西梅陇村为代表。联户经营的实质是一种股份合作制。海北苏吉湾村和海西梅陇村的做法是,以牲畜、土地折价入股,实行草场随畜计价流转、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的管理办法,采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联户经营方式是我省发展最成熟、组织化程度、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经营方式。公司+基地+农户型,即通过龙头企业衔接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带动千家万户的牧户走进大市场,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形成生产规模。青海华展生态发展公司在贵南县过马营镇集中1000亩耕地、4000亩草场种植优质牧草,组织25户农户集中育肥羊3000只,由公司统一销售,所得利润70%归公司、30%分配给农户。从长远看,无论哪种方式,只要能形成一定规模、实现自我循环、适应市场经济,也就是具备“牧场式”的特征,都符合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应予积极引导和扶持。四是分配方式发生了转变。过去的单纯按劳分配的旧格局开始转变为现在的劳动、草场、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格局。海北苏吉湾村和海西梅陇村在推动畜牧业组织经营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探索出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分配模式。这种分配模式的优点不仅在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且还能调动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一切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活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