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2010-04-19 来源: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点击数:7053

  紧紧围绕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实现防控重点、防控策略和防控方式三大转变

  植物保护是一项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与生物、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全球气候异常多变、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普遍提高,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气候条件和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病虫发生规律更加复杂,植保工作面临新课题。全球气候异常越来越突出,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几率增加,导致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和复杂。小麦条锈病菌源区向高海拔地区发展,飞蝗孳生区向高纬度蔓延,发生面积呈扩大趋势;稻瘟病、小麦赤霉病呈加重流行态势,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草地螟虫源基地及其迁飞路径发生新的变化;随着农业耕作栽培方式的改变,稻曲病、黑条矮缩病、地下害虫和杂草稻等次要病虫草害上升为主要病虫草害;跨区机收也加速了小麦吸浆虫、孢囊线虫、节节麦的传播蔓延。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致使监测防控任务更加艰巨。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消费理念变化,对食品安全关注度普遍提高,防控对策需要作出新调整。近年来,食品安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也不容忽视。最近海南的“问题豇豆”引起了广泛关注,暴露出农药监管、安全用药、质量控制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国际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以农残超标为由,提高农产品准入门槛,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难度。这些消费需求和贸易门槛的不断提高,要求病虫害防控对策更加绿色和环保,不仅要求植保工作要控害保产,更要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突出位置。

  耕地资源减少和自然灾害频发,粮食持续增产的压力加大,给植保工作赋予新任务。随着一些超高产品种的推广、高复种指数、高密度种植以及大肥大水措施的推行,农作物病虫严重发生的风险越来越高,有效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自然灾害多发和单产提高难度加大的情况下,通过强化植保措施、实现“虫口夺粮”促丰收的任务会更加繁重。

  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进一步融合,植物疫情传入扩散风险加大,检疫监管面临新压力。随着农产品贸易量的增加,外来植物疫情的传入呈显著上升趋势。据普查,近10年来我国发现外来新病虫多达20种,是前30年的两倍,其中红火蚁、扶桑棉粉蚧等已威胁我国农业生产与生态安全,许多疫情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随着今后国际、国内农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植物疫情传入、扩散风险进一步加大。

  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方式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植保服务方式面临新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并涌现出大批种田大户,使原来一家一户分散的病虫害防治趋向于有组织化的防治方式。同时,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农民多数农业生产能力较弱,加之病虫害防控的技术性很强,要求提供植保社会化服务的需求逐年增加。特别是农产品农药残留隐患突出的地方,改变传统分散的病虫害防治方式日益紧迫,创新植保服务方式势在必行。

  各种新情况和新挑战,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努力开创植保工作的新局面。当前和今后植保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强化公共植保职能,大力推行绿色植保,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的长效机制,健全植保服务体系,推进植保法制化管理、数字化预警、无害化防控、专业化服务。总体目标是,确保重大疫情不蔓延危害,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安全用药水平显著提升,农药使用量逐步降低,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重点任务是,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今后植保工作必须努力实现“三大转变”:一是防控重点要由粮食作物向统筹抓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转变,特别是要注重蔬菜、水果、茶叶等园艺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二是防控策略要由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特别是要注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措施的应用;三是防控方式要由分散防治方式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特别是要注重提升防治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