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分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
内容摘要:由于农村生产和经济组织方式不同,农村金融需求有不同于城市和工商金融需求的特点。我国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结构转型和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农村金融需求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特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案设计的基本前提是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以三个有关我国农村金融的调查为依据,对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特殊性质、结构层次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三份农村金融调查范围各异,侧重有别,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有助于我们形成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的对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整体理解。
关键词:农村金融 需求分析 农村调查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动员储蓄、配置资金、分散风险,其重要性日益引起各方重视,改革措施在不断推出。我们认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案设计的基本前提是对农村金融需求问题的整体研究中,应该把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研究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并注意以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基础,使研究走向全面、系统和深入。
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研究主要以三个有关我国农村金融的调查为依据。个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在全国范围内的实地调查(以下简称“中心调查”),调查时间为2005年,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获得农户有效调查问卷1962份,村庄有效问卷133份,农村中小企业有效问卷206份。第二个是四川省社科院在2003—2004年间在四川省内开展调查,涵盖17个村,243个农户。第三个是中国农业大学和亚洲开发银行在贵州铜仁地区进行的实地调查(贵州铜仁调查),数据采集时间为2005年7月,包括4个县39个村的502个农户。三份农村金融调查范围各异,侧重有别,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有助于我们形成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的对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整体理解。
一、农村金融需求不同于城市和工商金融需求的特点
一般来说,由于农村生产和经济组织方式不同,农村金融需求有不同于城市和工商金融需求的特点。我国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结构转型和文化传统等特征等因素,农村金融需求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特点。
农村金融需求按照需求内容可分为借贷、储蓄、保险和其它金融需求。我们以下分别讨论它们的特点。
(一)借贷需求的特点
1、低收益和高风险
从农业借贷的收益率来看,我国农业由于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组织化程度弱等原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普遍低于其它产业,农业借贷的收益率相对较低。从农业借贷的风险来看,首先,同城市和工商借贷相比,农产品供给弹性小,农业生产在价格变动时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低、滞后期更长,农业信贷由此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第二,农业信贷还要面临由农业的强自然依赖性产生的自然风险,而自然风险是不可抗力风险,很难事前预期到。农业信贷低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选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组织体系设计等都提出了不同需求。
2、季节性和时间性
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并未改变农业生产的季节特征。农业信贷需求由此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农业借贷期限需要同农业生产周期相一致。但是,“贵州铜仁调查”显示,2002—2005年6月底,在总计433笔借款中,借款期限在一年以为的占所有借款次数的93.1%,1年以上的占6.9%。但农户在回答其希望的贷款期限时,499个有效样本中,期望借款期限在1年及1年以内者仅占57.7%,42.3%的样本户选择的是1年以上,农户实际借款期限大大短于农户期望借款期限。“中心调查”揭示农户希望的借款期间是从3—5月到第二年的3—5月,不与自然年度一致,如果是年初放贷则希望借款期限是15—18个月。另外,由于农业经营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完成一个生产和销售周期难以有确切日期,农户更以往有一个适度灵活的还款区间。
农村以中小企业为主,生产多样、批量小,对资金需求的随意性大、频率高、时间紧,不像城市大企业的资金需求那么有规律和计划,这增加了农村金融需求在发生时间上的复杂性。
3、借款额度小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起点的土地承包制,在重新构造了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规模狭小造成的小农户经济特征,导致农户贷款需求以小额为主。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年底,我国农户贷款平均每户不到1万元。“中心调查”共涉及1899比农户贷款,单笔袋便的平均规模为8244元,在5000元以下的贷款占所有贷款的67.3%。农村企业资金需求的规模也不是很大。“中心调查”显示,所有被调查的农村企业在2001—2004年共有251笔借款,大部分的借款额度都比较小,以1—5万元的借款为最多,占到了所有贷款的40.64%,百万以上的借款仅有21笔。虽然总体看来农村居民和企业的金融需求规模巨大,但单个居民或企业的金融需求相对较小。小规模的金融需求,导致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增加。
4、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
城市和工商贷款中使用的抵押品,在农村严重缺乏。我国农村的集体土地,除去经发包方同意的农民承包的集体所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外,不能作为抵押品;农民的个人房屋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难以真正作为有效抵押品发挥作用,且农民住房的宅基地不得抵押也使得住房抵押受到限制;农业的生产性财产一般难以再次进入市场实现价值,往往不被接受作为抵押品,“贵州铜仁调查”设计的501笔贷款中,没有抵押的为433笔,占86.4%。如何设计不需要传统意义上抵押品的农村借贷产品,如何在农村扩大可接受抵押品的范围,成为农村金融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5、信息不对称更为普遍、程度更为严重
农村借款人地理分布分散,生产规模小而多样,财务和会计制度建设薄弱,信息透明度低,企业内部治理不健全,因此,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相对于城市和工商贷款而言更为普遍和严重。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在事前知晓借款人所从事项目的风险程度、借款人自身的经营能力和水平等;为了促使借款人按合同写明目的努力工作而进行的事后监管成本又过高,难以承担。农村金融机构设计,需要充分利用农村作为一个熟人和半熟人社会所蕴涵的信息资源和农民对声誉的重视,来克服农村信贷市场上严重信息的不对称,城市和工商贷款中使用的标准化客服信息不对称的办法在农村往往行不通。
6、借贷的交易成本较高
获得金融服务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不仅是利息,还包括交通成本、同填写表格相关的成本等交易成本和可能存在的非正常成本等。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和经济密度低,金融机构同借款者的距离相对更远,交通成本更高;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填写同样复杂程度的表格对农民的成本更高。“中心调查”显示,农户获得每笔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平均需要跑2—3次,每次需要花3—4个小时,一笔借款平均需要花36元的交通费。由于农村收入水平低,农村经济有脆弱性面对借贷成本的承担里就更弱。农村借贷还经常需要支付非正常成本。“中心调查”中,农户的每笔借款平均还要支付270元的非正常开支;农村中小企业中,41.6%的企业为获得贷款需要支出额外的成本,比如用吃饭、送礼的方式同金融机构的人交往等,这类成本平均占贷款额的4.36%。
7、农户借贷资金的用途更为多样,其中有相当比例是非生产性的
农户同时是一个生产和生活单位,既需要生产性借款,又需要生活性借款,以用于盖房、教育、医疗、日常支出等消费性活动。生活性价款由于不对应生产能力的储备和增加,偿还缺少保障,易出现偿还困难。而生产性借款一般在偿还上有生产性收入作保证。“中心调查”结果显示,生活性借款的逾期率(35%)高于生产性借款的逾期率(20%)。
表1是根据“中心调查”中的农户调查数据整理所得。从表1看出,农户借款中用于看病、孩子教育、婚丧嫁娶、建房等非生产性活动的比例分别为15.4%,27.8%,6.4%,和11.6%。生活性用途的借款占到有效样本的约60%,生产性用途的借款占到有效样本的约40%。生活性用途的借款比重明显高于生产性用途的借款比重。
表1 农户借款的用途 (样本数:1664)
|
发展工商业 |
看 病 |
归还其它借款 |
购买农资 |
购买畜禽 |
孩子学杂费 |
频 数 |
188 |
257 |
71 |
307 |
74 |
462 |
百分比 |
11.3 |
15.4 |
4.3 |
18.5 |
4.5 |
27.8 |
|
婚丧嫁娶 |
建房 |
购置农机 |
外出打工 |
发展种养业 |
其他 |
频 数 |
106 |
193 |
21 |
17 |
125 |
5 |
有效百分比 |
6.4 |
11.6 |
1.3 |
1.0 |
7.5 |
0.3 |
“四川调查”也说明了相近的情况,被调查的243户在2002—2004年间所发生的贷款中,29%为生产性借款,62%为盖房、教育、医疗、日常生活支出等生活性借款,9%为计划生育罚款、打官司、人情送礼等非正常借款。这表明多数农户收入增长仍然缓慢,不足以满足当年生活支出需要,尚需通过多种渠道融资来弥补生活支出缺口。
“中心调查”还揭示了生活性借款占比同借款额度、农户收入水平和农户年龄等因素的关系。收信,随借款额度上升,农户生产性借款的比重先下降后上升,生活性借款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二,生活性借款占比随农户收入水平上升而降低。第三,生活性借款占比同农户年龄相关,30—40岁的农户生产性借贷明显多于生活性借贷,40—50随农户生活性借贷明显多于生产性借贷。此外,“四川调查”揭示了教育程度对借款类型的影响: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农户实际借款用途主要是生产性借款和支付教育费用借款,基本没有发生生活、送礼等方面的借款,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户生活性借款发生较多。
(二)储蓄需求的特点
1、储蓄的期限结构特征
用于婚丧嫁娶、孩子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支出是一个大致可以预期的时间发生,这类目的储蓄期相对较长,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的储蓄产品;而生产周期中的资产盈余会在下一个生产周期中被使用,对储蓄的期限要求就会短些。
“中心调查”显示,虽然农户存款有多种用途,供子女上大学(60.6%)成为农户存款罪普遍的用途。用于建房(18.8%)、婚丧嫁娶(24.9%)和养老(34.4%)的存款也占较大比重。为生产性投资(包括生产投资占19.2%,购买生产资料占18.8%)所进行的存款并不多。所以农户存款的更主要的目的是为应付未来的大事件消费,真正完全为发展或扩大再生产而储蓄的农户并不是很多。受存款用途的影响,在917户回答了“存款是存定期还是活期”问题的农户中,有488户农户存的是定期,占有效样本的53.3%,超过一半。
2、更看重储蓄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根据“中心调查”,大部分农户存款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银行利息(仅占有效样本数的10.0%),而是积累资金(54.8%)和防止金钱丢失(占33.6%)。这说明农户存款考虑的主要是安全性和流动性而非赢利性。
(三)保险需求的特点
从农业生产方面讲,,我国幅员辽阔,气象条件复杂多样,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带来很带破坏,农业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第二,我国农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竞争性强,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高;第三,农产品需要等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结束后,才能根据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生产调整,农业生产对跨生产周期的风险分散有较高需求。从农民生活方面讲,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特别是其中低收入人群的抗风险能力差,面临自然灾害、疾病等冲击时,生活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都要求农村金融能够提供实现风险分担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贵州铜仁”调查显示,在受访农户中,92.2%的农户认为需要保险,86.7%的农户认为花钱投保值得,说明大多数农具均具有保险意识。但是,实际情况是,有49.4%的农户没有参与过任何保险,其中有71.1%是因为没钱和保险费太高而没有投保。在农户对“最需要的保险险种”的选择中,医疗保险被选中的频数(42.7%),其它险种被选中频数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24%),养老保险(13%),财产保险(9.3%),人身意外伤害保险(8.3%)。
(四)其它金融需求
首先是汇兑、结算的需求。农民货币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村对外经济交流在逐步增加,使得在汇兑、结算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多。以农民工为例,大量的农民工和其在农村家属在资金汇兑方面有很大需求(据测算,农民工每年带回家的有5000亿—6000亿元),这方面汇兑需求的充分及时满足,对于资金从城市回流农村、从工业回流农业有重要意义。又如对于农村龙头企业,其高市场化程度、无地域性等特点要求结算能够实现在全国范围通畅便捷地完成。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网点从乡镇撤离,在乡镇保留的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不具备跨市、县特别是跨省等异地汇兑结算功能,资金结算的障碍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有农民抱怨说,“农村水路通了、电路通了、公路通了、广播电视通了,而资金汇路却不通了”。其次,许多现代金融服务需求,如代收代付、证券交易、信托委托、金融理财、农产品期货等会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释放出来,这方面的金融供给能力还远远滞后,准备还严重不足。
二、农村金融需求存在的区域、主体和层次差异
1、区域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自然和生产条件区域性差异明显,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存在区域不均衡,金融需求必然存在着区域性差异。落后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封闭,农户收入以实物收入占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生产主要维持简单再生产,农户的储蓄和负债能力都很弱,借贷需求的额度小、频率高,主要表现为消费性生活需求,贫困农户集中的“贵重铜仁调查”结果就显示出这些特点;中等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急待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经济结构正在向多元化发展,资金需求增大,金融需求结构走向多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高,农民收入中来自于非农业的比例大,收入水平高,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对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需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商业发展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资金需求规模进一步增大。以农户的借款规模和频率为例,“中心调查”显示,地区经济越发达农户借款规模越大。东部地区农户借款平均规模为9318.3元;西部地区平均借款规模为7189.1元;中部地区则介于二者之间,平均借款规模为8651.6元。但西部地区的借款发生频率明显高于中部和东部,西部地区户均借款发生笔数为1.18笔,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0.85笔和0.88笔,借款频数存在地域差别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得出可靠结论。
2、主体差异
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转型。,从农村经济主体看,农村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既有传统农户、一定专业化经营规模的农户,也有农村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们的市场化程度不同,资金需求量大小各异、资金的周转速度快慢不等;第二,从农村的产业结构看,农村产业结构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打破了原来的单一结构,农村三次产业和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业的比例正在发生变化,不同产业对资金的需求有不同特点。例如,“中心调查”显示畜牧业相对于种植业需要更大规模的投入,需要的流动性周转资金也更多;第三,从所有制结构看,随着乡镇企业的改造,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在农村大幅度增加,目前,集体、个体、私营、合伙、合作、股份制经济等自由竞争的局面在农村初步形成,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存在一定差别。
3、层次差异
不同收入水平和生产类型的农户对金融需求的层次不同。贫困农户需要获得融资,以维持简单再生产,不致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已脱贫农户需要获得融资,以出入致富并实现初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初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规模增加小、生产技术增量少和加工深度增加低;具备经营能力的农户则可在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条件下获得融资,以在更大规模、更高技术和更深加工程度上实现高层次的扩大再生产,甚至带动本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高度化。此外,农村各类企业治理水平参差不齐,发展阶段相异,所处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金融需求层次有相当差异。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区域、主体和层次差异的普遍存在,一方面,为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了前提,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村金融发展道路,农村金融改革不能搞全国甚至全省一刀切。
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需求特征的发展趋势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必将大大激发“三农”领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多维度的和不断有新领域出现的资金需求,农村金融需求也会表现出新的特征。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把握,有助于在农村金融供给体系设计上留出余地并预先作出安排,使得变化的金融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充分、有效的满足。初步归纳起来,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将呈现以下变化趋势。
1、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周期延长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会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从原有的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会逐步走向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这些都对资金产生越来越大规模的需求。另外。农业产业化带来的产业链条延长使得资金需求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供、销各个环节,这延长了对资金的需求周期。如果其中某个环节缺乏相关配套资金支持,农产品就难以实现增值和正常流通,生产经营循环会受到影响。
2、资金需求更具有生产性、更趋多样化
首先,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将会由更多地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向更多地满足生产需要转变;其次,农村资金需求将不再局限于一般农户,种养大户、工商业农户、龙头企业等会日益成为资金需求的主体;再次,农村的产业结构将更加丰富多样,对资金需要更加多维度;最后,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和培训、医疗保健等方面,也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支持。
3、农村公共产品方面的金融需求以更快速度增加
比如,为了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又如为了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支持。以何种方式来满足农村公共产品方面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需要开始着力研究。
4、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相联系的农村金融需求的新领域
新的农村金融需求领域包括:(1)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可持续的城市就业机会,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力度,比如提供“打工贷款”、“农民工技能培训贷款”等等。(2)推进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批发市场、农资超市和现代物流企业的支持。(3)许多现代金融服务需求会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如代收代付、证券交易、信托委托、金融理财、农产品期货等等,需要主动应对,早作准备。
农村金融制度确定和政策选择需要考虑农村金融需求的动态变化特征,要在满足当前农村金融需求的同时,看到金融需求变化的趋势,保持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适应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 上一篇: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
-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与培育农村新型服务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