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2009年三季度经济述评之二

2009-11-19 来源:中国信息报 点击数:1333

  虽然世界经济仍不景气,但中国宏观经济指标持续回暖,在此背景下,新一轮“民工荒”向沿海地区席卷而来,浙江、广东等地用工缺口都很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023日发布今年三季度就业情况时表示,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该部对250个行政村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进行直报,根据直报的情况,到9月底已经返城的农民工达到了94%以上,这是相对于去年89月份农民工外出人数来对比。农民工的就业总体上比较平稳。

  然而,在南方沿海地区,前8个月,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消退,越来越多的企业带来了招聘职位,但求职者数量却反而减少。在8月份,职位数多、求职者少的现象最为明显,“用工荒”开始抬头。从整体上看,目前出现“用工荒”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过度依赖贴牌、代工生产又缺乏定价权的外向型或半外向型企业。最典型的是东莞,当地劳动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市场求人倍率是075,也就是说,有一个求职者,但市场只能提供075个岗位,这差不多是近几年来该市的最低水平了。从今年4月份开始,市场出现恢复性增长,1.131.271.38,求人倍率一路上扬,目前的数据是1.5

  企业订单增加短期用工增多

  订单回升的确拉动了用工增加。据统计,最近几个月来,广东省外贸有明显回暖迹象,出口额降幅逐渐收窄,5-7月出口降幅分别为21.2%18%15.1%。之前跌幅很大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都在迅速反弹,7月份出口降幅分别比上半年收窄5.4%13.1%。西方圣诞节、感恩节和万圣节的市场因素,也使珠三角不少闲了一段时间的工厂变得忙碌起来。

  这轮企业用工紧张的原因还在于劳动力临时供需失调。去年经济危机时,全国返乡农民工多达2000万人,长三角和珠三角企业则大都采取裁员或放假的方式降低成本以求自保。比如当时东莞劳动力市场至少失去了60万个工作岗位,近百万人被迫离开东莞。

  调查发现,一些返乡农民工在当地新办的企业再就业了,还有一些农民工到华北、西北、东北地区打工去了。同时,农民工收入也出现了沿海一带减少、内地省份增加,外向型企业减少、内需型企业增加的特征,并呈现出制造业收入下降、建筑工收入增加的趋势。使得部分南部沿海地区企业当订单回升,劳动力需求增加时,很难短时间内得到填补,用工势必短缺。

  另一方面,目前很多企业订单增加的情况尚不稳定,眼下的订单增加除受益于传统生产旺季因素之外,圣诞节、万圣节等市场因素带来的欧美短期订单也不少。金融风暴导致的预期不明朗让很多企业信心不足,无法、更不敢在年初就制订好全年的用人计划。由于目前国际订单时间急、密集度大,厂家招的工人基本上都是短工,一单做完可能没有下一单,无法给农民工提供稳定的收入预期,使得一些农民工选择留在老家或者是干脆回乡,工厂因此招不够工人。

  “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在“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辐射之下,民生投资项目大量增加,民生设施建设方兴未艾,给民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民工返乡后更可利用本地扩内需契机,自主开展创业,搞活农业经济,实际上这些情况的变化已经将大量民工“拴”到了土地和经营项目上。这恰恰是“珠三角”、“长三角”等用工地区不具备的优势。再加上企业的复苏是全国性的,不仅南方经济形势好转,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也在回升。因此,部分农民工输出大省的民工不去珠三角、长三角反而跑到西藏去打工。

  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金融风暴发生后,农民工就业趋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输入地由原来的以珠三角地区为主,转变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二是吸纳农民工就业较多的企业逐步由出口加工型向内销型转移;三是在输出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农民工由转移就业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就地创业转变。

  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鼓励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过去靠外出打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部分农民工,在中央各种优农惠农政策的鼓励下,在家乡搞起了种植业、养殖业。同时,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部分当地政府鼓励打工取得一定绩效的农民工反哺家乡,制定了种种优惠政策,部分农民工带着在经济发达沿海城市打工挣来的钱和技术,返回家乡办起了企业,这些企业所用的技术工和普通工人,也大都是当地在沿海城市打工的农民工。

  农民工收入在外向型企业减少、在内需型企业增加,在制造业下降、在建筑业增加的现象,表明国内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在增大、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也在增强。

  提高素质是解决结构性矛盾的关键

  回顾2004年的那场波及全国的“民工荒”,结构性矛盾是重要原因———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不适应岗位的需求。虽然此轮“民工荒”的出现有其特殊性,但从长远看,随着经济转型和企业的技术进步,农民工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现阶段,农民工群体的素质提高仍嫌缓慢,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7000万技工中,中级工占35%,高级工只有05%。如果把农民工算进去,中级工以上的工人比例不超过20%。大部分农民工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任何职业教育培训,都是边干边学。而且,由于大多数农民工长期处于漂泊中,随着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缺乏职业教育的他们会越来越缺乏竞争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使劳动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专业技术,这对于增强就业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要扩大就业,必须逐步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以农民工为例,5亿多农民工是我国制造业产业大军的主力部队和主要后备军。目前,农民工培训存在多头投入、多头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而且一年培训几天或几周无法解决问题。要将“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就必须把对劳动者的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建立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改善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状况,适应未来劳动力需求变化,充分发挥职业培训稳定就业和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作用,不仅对农民工,而且对所有劳动者就业都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