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四季流转的多彩节日
节日是民族心理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它像一面镜子,从不同侧面记载了不同时期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民俗风情。
我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些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庆风俗,不仅是宝贵的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蕴藏着一个民族对过去生活的或美好或苦难的回忆。
鉴古而知今,门源回族的传统节日,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向伊斯兰历史文化的窗户,人们从中可以窥见穆斯林同胞的生活风貌和特有习俗。
回族的传统节日与伊斯兰教紧密相关,它们既是宗教节日,同时是民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伊斯兰教使用的历法,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用于农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与公历基本相同。太阴历用于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65天,跟四季的轮回总相差十来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麦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历的元年元旦。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节日是宗教节日,开斋节在教历10月1日,古尔邦节在开斋节的第70天,也即10月1日。由于开斋节与古尔邦节的日期与公历的差异,形成了每过三年这些节日向前推进一个月,36年为一个轮回。使这些节日有时候在冬天,有时候却又是夏天。季节不同,节庆的色彩也不同,这使得年节也异常的多彩。
一、开斋节
伊斯兰教教历每年10月1日,世界各地穆斯林跨越时空距离、语言障碍,被信仰缔结为一家,以庄严欣喜的心情共迎最盛大的节日——“开斋节”,即前尔德节。
此前一月的伊斯兰教教历8月29日夜,穆斯林仰望着浩渺的星空,感悟缀满太空的星体运行的奥妙,当新月出现,就进入了穆斯林心中神圣的莱麦丹月。据经典记述,至圣穆罕默德的年轻时代,610年莱麦丹月27日夜,《古兰经》降临,遵真主启示将教历9月定为斋月。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就在麦加的贵族争相追逐财势,纨绔子弟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的时候,年轻的穆罕默德却经常远离城市来到麦加的希拉山洞去参悟和冥想造物之无穷的奥妙和人间的奇闻异象。他一心思考,寻求真理。
希拉山洞是一个较大的山洞,那里异常寂静,似乎是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穆罕默德在每次经商之余便带上干粮,进希拉山洞参悟,有时数十天不出山洞。
穆罕默德40岁那年,有一次他又来到希拉山洞。他祈祷真主为他指出一条正路,他怀着对真主的虔诚信仰日夜静坐,苦思冥想。就在莱麦丹月(伊斯兰教历九月)末的一个夜晚,正当他昏然沉睡时,忽然听到冥冥中一个声音再三地让他以真主的名义诵读。
这声音是真主派天使哲卜利勒给穆罕默德的次启示。
自从受到了真主次启示之后,穆罕默德以更虔诚的态度和刻苦的精神继续在希拉山洞内冥思参悟。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受到第二次启示。
一天夜间,他在希拉山洞冥想,突然听见一个宏大的声音:“披大衣的人哪,起来去警告世人吧!”
这声音久久在山洞内回荡。这明明是真主在命令他承担起宣传伊斯兰教的使命。他不能再等待了,也不能再犹豫不决了,既然真主发出命令,就应立即行动起来。
第二天中,他走出山洞,便以安拉使者的身份开始了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
斋月期间,主妇们夜半起身准备茶饭。男12岁、女9岁以上穆斯林于黎明前吃饱喝足,日出至日落前,不准吃喝,严禁烟酒、房事或任何嬉狎行为。夜幕降临,人们举意开斋。斋月在穆斯林心中至高无上,斋戒后食色不亲,做礼拜,颂《古兰经》,抑恶扬善,参悟真理。整整一个月,人们抱冰守玉般呵护着斋戒。到斋月期满时,由各地阿訇到指定地点望月,见月牙即行开斋,次日为开斋节。开斋节前夕,家家户户的回族群众都要打扫房屋,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勤快的主妇们在开斋节前,便开始忙着炸油香、搓馓子,做出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油炸花花,备好水果、菜肴,早早迎接穆斯林一年之中的盛大节日庆典,其热闹情形,绝不亚于汉族的春节。
开斋节一般欢庆三天,清晨三时许,在清真寺宏亮的“索俩”(唤拜词)声中,万家灯火通明,人们沐浴净身,穿戴一新,家家户户香烟袅袅,主妇操持家务接纳吉庆,男子们到清真寺作完晨礼后到亲人的坟园诵经,向真主祈祷,替亡人求赎。当天大亮时,互致“色兰”的祝福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响成一片。对孩子们来说,这天真是个欢乐的日子,三五结伴带新朋老友到自己熟悉的人家中去给户主人说“赛俩目”祝福。随便进入哪一家,户主人都会热情用油炸糕点、糖果来招待,还会赠一些零钱让孩子们高兴。每个穆斯林家庭还要为家中所有成员出纳一定数量的钱,(每人按3斤麦计算),施舍给穷苦教胞,称“弗退勒”,斋戒才算圆满。从坟园归来后男人们到清真寺或“出荒郊”举行会礼。特别是“出荒郊”的场景,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情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每年的开斋节这天,无论数九寒天,还是炎炎烈日,无论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成千上万的穆斯林男子整齐划一地面向圣地麦加“克尔白”方向跪拜,祈求真主赐福,其场面之壮观,让观者只能用震憾这个词来描述。会礼结束后,大家串亲访友,互道“赛俩目”问候,与亲人们分享节日的快乐,在门源,开斋节期间政府对穆斯林工作人员和学生放假三天。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及同事之间还有相互走动,说“赛俩目”的习俗,从开斋节第二天起,亲友之间便忙着送油香、馓子等节日礼品以示祝贺。年轻夫妇和未婚女青年则要到岳父家登门开斋,还讲究小辈给长辈道“赛俩目”开斋的习俗。
除了穆斯林之间的互访、走动外,长期共同居住的汉、藏、蒙古、土等族的朋友们也很尊重回族的节庆习俗,纷纷前来拜访祝贺节日。党政军机关的领导人年年带着礼品拜会宗教界和民主人士,对贫困回族群众进行节日慰问。这种年年如此随处可见的生动景象,无不反映出当代门源各民族友好往来、和睦相处、同欢共乐的时代风貌。
二、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盛大的节日之一,意为宰牲献祭,我国穆斯林又称为“忠孝节”或“后尔德节”。这一天也是朝觐节。凡有经济能力的朝觐的人,赴麦加朝觐天房,聚会全世界的伊斯兰兄弟,会集于阿拉法特山前举行祭祀大会,会礼后,赴弥那山宰牲开戒,献洁已之纯德以尽事主之典礼。但是无法朝觐的人,也应当在各地会合大众,举行祭祀大会之典礼,倘若教众具有宰牲的能力,就得宰牲济贫,以尊其利。据伊斯兰经典记载,先知伊卜拉欣梦见安拉命他以爱子伊斯玛仪勒献祭。第二天,伊卜拉欣领着儿子来到麦加城郊的米纳山谷,向儿子讲明原委,伊斯玛仪勒欣然遵从。伊卜拉欣执刀宰子,费尽气力,刀却始终割不进咽喉,连续两次皮肤无损。就在他第三次落刀之际,天空中音乐袅袅,安拉派遣天使送一只黑头白身的绵羊飘然降临,传安拉之命以宰杀羊代替献子。为了纪念这一动人的事迹和感谢安拉的恩典,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12月10日即开斋节后70天为古尔邦节,凡经济条件宽余的穆斯林都要宰牲庆节。
节日这天,所有穆斯林成年男女都要沐浴熏香,严整面容衣冠。清晨,随着清真寺传出的宏亮的“索俩”声,男子们带着拜毡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在穆斯林心中,这天是一个极为神圣的日子。在伊玛目率领下,自觉排列成整齐的队伍,随着异口同声的念诵和整齐划一的礼拜,在庄严神圣的气氛中,每个人仿佛进入忘我的境界,在精神的神圣殿堂,灵魂被净化、升华。
会礼结束,众人一边互致“色兰”(祝福),一边兴高采烈地回家。家家户户忙碌起来,男子们开始磨刀霍霍向牛羊。宰牲可延续三天,只用牛、羊、驼三种,也可以几户亲戚朋友合宰一头牛、一只骆驼。宰牲节用的牛羊平时要育肥完美,凡身体有伤、残、病、瘦的皆不合适。宰时要求用锋利的刀割断气管、血管、食管,不能少。还要挖一土坑,将血流入坑中掩埋。
宰牲后,家家户户首先请阿訇到家中诵经赞主、赞圣,祈祷平安,为家中过世的亲人求赎。牲肉一般分为三份。一份施舍给穷苦教胞,一份馈赠亲朋邻居,一份留作自食。大街小巷转亲访友的人络绎不绝,到处是互致“赛俩目”的殷殷祝福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洋溢着祥和而浓郁的喜庆氛围。
三、圣纪节
圣纪节是当地回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诞辰纪念日。阿拉伯语“毛利得•奈比”的意思,一译“先知诞辰”。据阿拉伯史籍记载,穆罕默德出生于570年,即阿拉伯太阴历“象年”的3月12日,此年国王阿比西尼亚皇帝乘坐大象,率军队出征麦加故名象年。由于穆罕默德于希吉来历11年时逝世,时间亦为3月12日。因此,穆斯林将两个纪念日合并举行,称为“圣纪”或“圣忌”,俗称“圣会”。据阿拉伯史书记载,穆罕默德逝世300余年后,什叶派的法玛王朝(909——1171年)首先在埃及举行圣诞纪念。到了12世纪,伊拉克的穆斯林也开始在每年的教历3月12日庆祝圣诞。此后,纪念先知诞辰的活动便扩大到了其他穆斯林国家和地区。
门源回族的圣纪活动,一般在希吉来历的3月之内举行。过圣纪节实际上是按圣忌过的,把它当成忧伤的日子,届时,各清真寺诵经赞圣,干“尔麦力”,以示怀念。
节前各清真寺都要动员周围的妇女到清真寺炸苫脸油香,准备聚餐的饭菜。者麻提多的寺院,要炸数千上万的油香,摆下供同样人数就餐的流水席。
举行圣纪的日子,寺院的门楼上,飘扬着绿旗,大门和大殿前挂着阿汉两文书写的横幅,巨大的香炉内点燃着卫生香。数十名满拉,高声齐诵着《古兰经》的相关内容,男女老少穆斯林,穿着庄重的民族服装,互道赛俩目问好后,拿出真诚举意的“乜贴”,一部分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做圣纪节用度,一部分当场散给贫困同胞和少年儿童。施济者充满了真诚,受济者满脸感动。同胞之间的情谊,这一刻表现的无比让人感动。
一排排的群众整齐的跪坐在地下。从庭院一直延伸到了大门外。当阿訇讲瓦尔兹讲到穆圣圣行懿德,讲到深情处演讲者和听讲者,都沉浸在一种伟大神圣的感动中,许多人的脸上挂满了晶莹的泪珠。
瓦尔兹讲罢后的第二个仪式是做讨白。这是一项庄严的赎罪仪式。阿訇满拉面向教众排成长排,齐声高念讨白词,众人默默聆听中检讨自己的过失,祈祷真主的饶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灵魂的锻淬。
第三个仪式是赞圣,所有到场的人不论男女老少,人人双手在胸前持着三支点燃的卫生香,眼观鼻,鼻观心,在阿訇满拉的的带领下,高诵赞圣词。这是万众合一的齐诵,声震四方,余音袅袅。最后是众人抬手做杜阿,一声“阿米乃”,抒发着“主阿,请您接受我们的祈求吧,”的祷告,并以同声响亮的“赛俩目”,道出了同胞之间的情谊和平安的祝福。
庄重的仪式后,众人“口到”贵重的油香,享用“麦仁”、“熬饭”等圣餐。
门源回族过圣纪节,是众人赞圣、众人祈祷、众人捐散、众人会餐,表达着团结友爱、无比庄严的心情。在圣纪节上,许多其它民族的兄弟还送来祝节的钱物,讨取“油香”以作“杜哇”食用。
四、法图麦节
俗称姑太节,这是为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之女,阿里之妻,在她的忌日即在伊斯兰教历9月14日举行纪念活动的一个节日,是回族的妇女节。
这一日妇女们在家中,或在寺里,集资举办尔麦里圣会,请阿訇诵经、赞圣、祈祷、讲述法图麦的美德,并举行宴会,进行纪念。法图麦节的食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杂粮粥。里面有麦仁、黄米、大米、豌豆、大豆等多种粮食加肉丁和葱、盐精心熬制而成。这种粥的来历是,传说当年阿里带兵打仗,他和兵士三天三夜没吃东西。面对人困马乏、饥饿当头的危局,法图麦圣姑悄悄地走到河边捡拾了各种各样的小花石子,拿回来淘洗后下在锅里架火烧煮,她一边添柴一边祈祷,慢慢地锅中的五色石子变化成了五色粮食,并从锅中弥散出了诱人的粥香。士兵们食之满口留香,饥困顿消。从此杂粮粥在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特别在妇女节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餐。
五、登宵节
登宵节是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阶梯”、或“上升”。根据教义,先知穆罕默德在五十二岁时,即伊斯兰教历纪元前一年(公元621年)7月27日夜晚,真主命哲卜利勒天使牵上仙马来接他,他乘天马从麦加城的禁寺到耶路撒冷的远寺,穆罕默德从禁寺登霄,登到第六层天空时,见到了穆萨圣人,穆萨让穆罕默德向真主礼一拜,而他礼了三拜,现在回族穆斯林尊圣行,把三拜做为天命。穆罕默德遨游到第七层时,凭借安拉的特慈,亲眼看见了真主的一切迹象和奥秘,并在哲布来依勒天仙的陪同下,会见了古代的列圣,如阿丹、尔萨、耶海亚、尤素福、伊德里斯、哈伦等。见到了“天堂”、“火狱”的真实情况。返回到第六层时,又遇到穆萨,穆罕默德说今后日礼五十次拜作为天命,穆萨听后说,这样穆斯林没那么多时间,可能承受不了,穆罕默德也感到这样做确实受不了。就连续九次求真主减少拜数,直到减到一日五次礼拜,黎民时穆罕默德重返麦加,这就是一日五次礼拜的由来。从此耶路撒冷便成了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之一。为了纪念穆罕默德这一圣行,登霄节这天晚上,回族穆斯林聚集到本坊清真寺举行礼拜、祈祷。家家户户都要动香气(炸油香)、燃香、念诵《古兰经》、守夜。
六、阿述拉节
阿述拉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其意是“十”即希吉来历元月十日。据伊斯兰史记载,这一日教内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虽发生在不同历史年代,却都集中在这一天。该日是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等圣人得救的日子;这一天真主安拉创造了人、天园和火狱等。因此,穆斯林把这一天看作神圣的日子。
这一日当地回族群众要在家中举行诵经、赞圣活动,聚餐喝粥。这是因为,先知努海的方舟在洪水中飘流了六个月之后,发现洪水逐渐消退,出现陆地,于是先知努海吩咐将方舟中仅有的豆煮粥,人畜饱餐,感谢安拉的相救。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人们将豌豆洗净、浸泡后,放进锅中与新鲜牛腿骨一道用温火慢慢熬煮,待豆子煮烂后食用,别有一番滋味。有些人家在这一天喜欢做麦仁粥。不同的原料,做着同样的饮食,不同的人家,表达着同样的感恩,阿述拉节在回族人心目中,这是追根溯源的感恩日。
七、拜拉特夜
拜拉特,阿拉伯语“赦免”的音译。指伊斯兰教历8月15日之夜,俗称“换文卷夜”。原意“清白”、“忏悔”或“豁免”。意义是每个人都要总结一下一年的功过是非,祈求安拉的宽恕。据说在这一夜,每个人更换一年的大事志,古有誊文卷之夜之说。此夜安拉亲临天堂的最下层,巡视人间,并晓谕说:“谁祈求我,我满足谁。谁求我饶恕,我饶恕谁。谁求我食禄,我给谁。”安拉在这一夜打开所有怜悯和饶恕的大门,宽恕一切穆民。但是有那么几种人得不到宽恕。那就是吝啬者、贪得无厌者、行贿受贿者、不孝敬父母者、不敬老幼者、不尊敬老师和首领者。故是夜,回族人集中清真寺,集体做“忏悔”,净化身心求吉避凶。从初一到十五半月内,回族之家,常设席或果点,邀请所属“者麻提”阿訇、满拉和老人们赞主赞圣,为全家祈福。男女老少要沐浴更衣,投入“忏悔”活动,以求得安拉的恩赐和赦免
以清真为标志的门源回族饮食,以面食为主,辅之以米、肉、乳、蔬菜。因当地主产青稞,所以有了青稞面的系列食品。其中青稞面的搓鱼被人们誉为“天下面”。选用上好的青稞面粉,加入少量的黄毛菜籽,手工搓出三尺左右长的搓鱼,细如香,滑似鱼,三五根就是一盘,加上羊肉臊子,调上韭花和辣醋,是难得的美食。在乳制品中,用牦牛和犏牛奶制作的奶皮是名传遐迩的美食,它纯黄夹白,油渍点点,蜂窝沙孔满布,色彩清新迷人,入口奶油溢香,酥软味美,不油不腻,营养丰富,不但可供日常食用,而且更是逢年过节,迎亲嫁女中待客的上品,也是探亲访友,慰问老年人的礼品。当地盛产青油,油炸食品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大如锅盖的苫脸油香,盘绕如金丝的馓子,样呈百态、香甜酥脆的花花。门源盛产牛羊肉,人们习惯吃大块的手抓,羊羔盖被是当地有名的一道风味美食。当地人离不开茶,边销茯砖茶熬制的奶茶是每天生活的必需。有时也饮不添加牛奶的清茶和三炮台碗子。
当地的回族人一般围绕清真寺聚族而居。过去每庄都有土夯的堡寨,堡寨内为庄廓小院,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出檐或挑檐平房。当代发展为砖木结构的起脊瓦房和小楼,但保留了睡打泥热炕的习惯。回族家庭都辟有专用“带水”的房间,修有排除污水的水窖,备有吊桶、汤瓶等沐浴用具,为随时沐浴提供了方便。回族人禁绝偶像,家庭陈设不用人像和动物画,喜挂山水花草四扇屏、 “天房图”、“回历图”,中堂挂阿拉伯文书写的格言。
回族的传统节日与伊斯兰教紧密相关,它们即是宗教节日,同时又是民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伊斯兰教使用的历法,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用于农耕,一年365天,与公历基本相同。太阴历用于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65天,跟四季的轮回总相差十来天,先知穆罕默德迁至麦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历的元年元旦。开斋节在教历10月1日,古尔邦节在开斋的第70天,也即12月10日。由于开斋节与古尔邦节的日期与公历的差异,形成了每过三年这些节日向前推进一个月,36年为一个轮回。使这些节日有时候在冬天,有时候又是夏天。季节不同,节庆的色彩也不同,这使得年节也异常多彩。
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许多人坚守着伊斯兰教“六大信仰”和“五桩天命”中的念、礼、斋、课四大功课。由于经济和交通的制约,大多数人无法圆满到麦加朝觐的功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每年有近百人随团远赴沙特朝觐,在圆满“五桩天命”的功修中,获得了“哈吉”的荣誉,受到人们的敬重。清真寺是信仰的标志,是回族人礼拜和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门源的回族聚居区都建有风格不同的清真寺,清真寺的总数达到了72座。当地有虎非耶、伊赫瓦尼等10余个教派和门宦。共有8处先贤拱北和显灵拱北,清真寺和拱北建筑构成了伊斯兰建筑文化的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