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柱社节
“一条山路弯又弯,赶去拜‘社’ 玩刀山,不畏艰险百般顺,五谷丰登颂平安……”春来了,民族习俗浓厚的天柱县农村一年一度的拜社赶社在山里闹得轰轰烈烈,赶社歌在山里悠悠飘荡。赶社,起早贪黑!
3月18日,天刚亮好,湘黔边界100多个村庄侗族群众老的老,幼的幼,青年前面带路,提着鸟笼,唱着山歌,打着腰鼓往天柱县注溪乡去赶“社”,大伙要赶去唱侗歌,去比做社饭、比吃社饭,去斗山鸟,去看祭天拜地,享受“社节”的快乐。凯里、三穗、天柱,湖南怀化、靖州。大车小车,载客拉货,车水马龙,流向注溪……
上午9时,记者随着车流拥进注溪乡,赶到该乡街上时,这里早己挤满了人群。贵州群众,湖南客人相互拥挤在街头迎接2014春耕吉祥龙,人们双手合拢夹着烟丝缕缕的柱香,一遍又一遍地叩首,心在默默祈祷。
接龙,龙来了:“风调雨顺!”一条长龙舞向长街,一条长街人龙拥动,欢呼沸腾!随着一阵乐鼓响,鞭炮鸣,喇叭叫,《2014贵州·天柱“注溪社节”》 开幕!观众笑了,气球飞上天空,台上跳起了歌舞,山边唱起了侗歌,草地上斗起了鸟!火炉边锅铲刷刷响了起来,一场社饭竞技拉开了序幕。游人、客人,看了这里又看那里,哪里都精彩,不知先看哪里!活动人员忙上忙下,观看游客东奔西跑,高兴,快乐!几十位摄影家,几十位县内外记者,文学爱好者,在追逐注溪社节100多年历史的由来,釆访、记录、照相,注溪的非遗文化让文人墨客大开眼界。
中午12时,注溪全民在祭拜:“社饭敬苍天,佑风调雨顺!社饭敬大地,保五谷丰登!社饭敬祖先,庇人丁兴旺!社饭敬亲朋,庆天下太平!” 点香、烧纸、鞠躬、礼拜、祈祷!鼓声、乐声,颂经声响成-片,汇成声河,敲击山谷,振奋人心,久久回荡……“注溪社节”今天,侗族老乡行“忌戊”,不犁田、不动土、不挑粪、不舂米、不相骂、格守人间美德……,以求新的-年民众平平平安,大地风调雨顺,农田五谷丰收;社节,家家户户用糯米拌腊肉、大菜、蒿菜等煮吃;用肉包在社饭里面后,配上“刀头”(猪肉)、香纸祭社祖、挂社坟,一年复一年,代代沿袭。
社节,充满文明,充满乐趣,充满特有的民族文化色彩,更体现了民族追求美好未来的蛮劲!注溪社节在历史长河中走了多少个岁月,传承多少代侗族后裔?记者从当地老农家谱中揭开了面纱:咸丰五年(1855)姜应芳在贵州天柱织云起义,兵分三路抗清,第三路人马从邦洞进入兰田、注溪,起义兵震惊清朝政府,当即令湖南巡抚毛鸿宾调湘军3万进行镇压,注溪成了战场,群众被迫躲到大坡大坳搭棚栖身,靠摘野果、打野菜、削树皮充饥生活。同治五年(1866)疟疾染民,死人无数,田地荒芜。病灾殃民,土匪劫财,注溪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治八年(1869)蒲溪庠生欧阳涛、注溪秦大宋以及湖南省晃州上公道杨秀力三人,召集周围村寨民众于春社之日,聚于注溪街背“交棍坳” 举事剿灭土匪,从此注溪毗邻民众安居乐业。次年(1870),300多民众携带酒淆到“交棍坳” 即注溪举行庆贺。并把每年逢五“戊”定为社节,起初活动内容有围篝火跳舞、唱侗歌等,往后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内容不断更新丰富,相传至今己有140多年历史。2005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注溪的社饭充满魅力, 10户农家参加社饭技艺比赛,大街上摆出一道鲜目彩带长桌,将社饭、社菜、社酒、社茶端了上来,乐够了的人们聚扰而来,千人举杯,开口畅饮,酒菜同尝,赞不绝口:侗家美味杰作,注溪社饭香!
注溪社饭还香在嘴边,下午13时,记者一行又到蓝田镇地锁去赶社, 这里热闹快过了, 只剩下两个精彩的节目在等待出场。
上刀梯, 绝技与绝活在后头: 几个穿红衣的师傅从小庙里敲锣打鼓而出, 围着门前干田坎上安好的一棵刀柱右三圈左三圈地转着、念着、唱着……
“要上了!”外地赶来看热闹的游客,有些紧张:“那刀口磨得光亮,真踩上去?”
刀梯有12坎,一坎就是一刀雪亮的刀,刚才围观众人都用手去试过,刀口薄而利,寒风凛凛,刀梯顶一面旗子迎风招展,春风得意。
“上刀梯,上刀梯,恳请仙人来救急,拯救凡间人无灾难,小孩易养成人得到老,国泰民安万年兴。” 一位背着小孩的师傳念念有词, 但见他脱下鞋袜,从梯边小盆里用水沾沾脚板, 两手抓住上刀坎, 两脚踩上下刀坎,一步一步地上刀梯,又一步一步地下刀梯!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场面越演越热烈!
一个个去上刀梯,说是走过刀梯,万事如意,岁岁平安。然而,刀梯不是人人可以上的,老人、小孩、妇女不能上刀梯,就只能脱下衣服或帽子包好交给上刀梯的师傅带上去,以表示自己也走过刀梯,带来好运,有的为了让自己的小孩无灾无难、长得快又聪明,便托上刀梯的师傅把小孩背上刀梯去走一走。
上完刀梯又走火海:12个砖块放在篝火里烧得通红,在地上一字排开,每砖距离一步远。绝技师傅要光着脚板从上面走过,又一个精彩镜头敲打着观众的心:“走过去,不烧伤?”
绝技师傅脱下鞋袜,从榜边小盆里用水沾沾走过刀梯的脚板, 忽地站起来,脚踩上烧得通红砖块上,一溜烟奔过去了,回过神去看,红砖块上发出丝丝青烟,空气中多了一份烙肉皮的生态味。
一个,又一个,个个都走得快,一技比一技绝,最后一个走完,全场欢呼:无灾无难哟,岁岁平安,风调雨顺好年成!
算是大开了眼界:上刀梯不是传说,真有,这事亲眼目暏,就在贵州天柱县侗寨看到,这技艺已传承了几百年上千年!
据传,约3700多年前,天柱县连年遭遇天灾,不是遭大旱,就是闹水荒,村民苦不堪言,有说是得罪了天神老爷,才遭之惩罚。于是,不少村寨百姓来到村边小山边,搭上一架“刀梯”,年青强汉顶一碗水,踏上“刀梯”,一坎刀一坎刀踩上去,稳稳地将水碗放到“山顶”上。然后,又一坎刀,一坎刀踩下来。“刀梯”下周围燃起一堆堆通红的大火,大汉又从“火海”走过。之后全民祭拜天地,说也灵验,往后灾情好转。因此,天柱县一些村寨至今流传习俗:每年春耕来时都举行敬社,做“上刀梯、下火海”祭拜天地活动,以求风调雨顺。该县社学乡长团村,蓝田镇地锁等村沿袭传承这绝技己是18代人。
贵州天柱社节,民族气息浓厚,活动有声有色,人人游得快乐,玩得高兴。
社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祭祀土地神和祖先的传统节日,分春社和秋社,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举行。春社接神,秋社送神,有固定的社庙和社坪。祭社日晨,由师公挨家挨户求福,早饭后,大家齐聚社坪、社庙,杀猪蒸饭,烧香化纸,祭拜社神,举行上刀梯过火海等活动,祈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毕,与土地神共餐同乐。社日忌晾衣、下地劳作、上山烧火、挑柴进寨等。
春社节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人间并没有牛,犁田耕地都是用人力,非常辛苦。有一天,玉皇大帝微服来到人间,看到农民光着身子,满身大汗拉着犁在耕种。玉皇大帝便走上前对那些犁田的人说:“老伯,你们休息休息呀!”人们说:“眼看播种季节要过了,我们怎能休息呢?” 玉皇大帝听了,再也不答话,便默默走了。
牛无动于衷,春社日大清早依然如故。人们比牛起得早就有了力气,能让牛听话。不听话的牛,就被人用绳子拴住牛鼻子或用鞭子抽打。牛才后悔不听金牛星的劝告,只好服服帖帖听指挥。
人们看到牛听话了,就马上煎鸡蛋煮糍吃饱犁田了。为什么以煎煮鸡鸭蛋为主,是因为在此期间正好是雌鸡雌鸭催情下蛋的季节。这天要教新牛学会拉犁,据说这天牛是最驯服的,很容易教会它们拖犁拖耙。
从此,每年的春社日,人们就要吃好饭好菜准备春耕,后来就成了“春社节”。
- 上一篇:哈尼族的插秧节
- 下一篇:湖北宜昌屈乡端午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