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全球经济衰退下的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09-02-18 来源:《理论前沿》 点击数:1419

 

全球经济衰退下的

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蔡志洲

[摘要]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衰退,对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击。本文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发展与体制背景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在世界经济衰退的环境下保持平稳较快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20077月份开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开始出现问题,最终于2008年夏天演变为一场罕见的金融风暴。在这场风暴中,美国最大的五家投资银行里倒下了3(贝尔斯登公司、美林证券和雷曼兄弟公司),剩下的两家(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团)投资银行则被要求转型为传统的银行控股公司,处于国家监管机构的更加严密监督之下;两家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以及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被政府接管;商业银行的倒闭、收购等事件也相继发生。这是自美国1929年金融市场崩溃后所发生的最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美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就是建立在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所形成对房地产和其他产业拉动的基础上的,一旦金融市场出现危机,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必将受到伤害。对美国而言,现在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寻求发展,而是如何重建经济秩序摆脱困境。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是对全球经济增长拉动和贡献最大的国家(参见IMFWorld Eeonomic OutlookOctober 2007Globalizatiotl and Inequalit)r.虽然过去几年里美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3%左右)低于中国,但由于其基数较大,其增量的绝对额大于中国。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在2007年后,中国可能代替美国,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当这一占世界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经济体发生激烈动荡时,由于世界各国之间纵横交错的经济联系,各国的经济必然也会受到冲击。受到直接冲击最大的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这些国家近年来本来就发展乏力.无论是金融市场还是实体经济对美国的依赖都很大,美国的衰退不仅影响着这些国家的信心,也影响到他们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以OECD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失业率上升、投资下降和经济衰退的现象。2008年底,美国的失业率已经接近7%,达15年来水平。2008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上包括原油、粮食、矿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的价格还在大幅度飙升,原油价格从年初的80多美元上涨到7月份的140美元以上。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到了年底,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已经下跌到了40美元左右。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巨幅波动,是对全球经济景气状态的说明。全球经济无疑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衰退。深刻反省便不难发现,现在的全球经济衰退并不是短期的偶然现象,而至少是源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为克服“滞胀”所采取的一系列以降低经济增长质量为代价来实现的经济增长数量扩张的政策倾向积弊的总爆发。

    一、中国外向型经济面临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国家,经济发展必然也会受到冲击。而从时间上看,这一冲击恰好又发生在中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增长(20032007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08%,这是改革开放后少有的持续经济增长)后周期性地出现回落并进入调整的阶段,这就使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以CPI反映的通货膨胀率开始加剧,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率也开始回落。到2008年夏天,由于我国实施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及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通货膨胀得以缓解,但经济增长的回落仍在继续,至2008年年底已经延续了6个季度。出口、投资、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都在回落。实体经济中产能过剩的矛盾也突出地表现了出来。以本轮经济周期发展最快的钢铁产业为例,2008年下半年钢材的价格下跌了接近一半,同时铁矿石的价格也在跳水。因为我国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是50%,我国的钢铁企业在2007年和2008年年初铁矿石价格疯涨的时候,购进了大量高价矿石.储备总量达12亿吨,再加上国外供应商手中的长期订货1亿吨,共有22亿吨。高价的原料要持续好几个月才能消化,而低价的产品要马上兑现,钢铁业出现全行业亏损《李毅中:钢企全行业亏损铁矿石定价谈判教训深》,中国网,20081212)。本轮周期中发展较高的汽车、电力、纺织等行业也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回落,形势十分严峻。

    近些年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得相当快,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至2007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2.5%、2.2%和2.3%,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4.1%、19.3%和19.7%。在自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我们抓住了有利时机,使我国的外向型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的外贸储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现在已经上升到70%左右。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影响,而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在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有可能减少的情况下仍保持中国经济的活力,确实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对于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世界衰退对中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中国现阶段的高速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的而不仅仅是受益于世界的经济繁荣,那些高估国际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悲观论调,是缺乏现实依据的。()中国目前在国际收支中,仅仅是在经常项目下实现了自由兑换,对资金和金融项目下的交易仍然是管制的,因此在具体的金融产品上,这次全球金融风暴对我们造成的直接冲击是有限的;()中国外向型经济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中国商品的性能价格比能够更好地满足各国的市场需求,因而替代了别的国家的产品占有了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不是各国经济增长导致的需求扩大而使对中国商品的需求相应增加。由于中国商品满足的更多的是中低端消费者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各国经济衰退所导致的居民家庭购买力的降低反而更加有可能增加对这些商品的需求:()从实际数据看,我国2008年的进出口增速虽然略有减缓,但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2008年前三季度,尽管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但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仍然增长了25%,其中出口增长22.3%,进口增长29%。其中,在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对欧盟的出口增加了26%,对美国的出口增加了10%,对东盟的出口增加了29%.对日本的出口增加了15%,增长势头虽然不如往年,但仍然非常强劲。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虽然都出现了一定的衰退,但并没有出现崩溃.我国对美日的出口虽然出现一定的回落,但对欧盟、东盟的出口仍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第二,对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所可能遇到的挑战,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看到,导致我国过去几年外向型经济迅速扩张的条件,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国内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低汇率、低原材料价格、低劳动力成本、低要素使用费用的局面,现在已经发生改变:其次是中国商品向海外市场的大规模扩张的阶段已经过去,目前逐渐转入稳定发展阶段;三是全球金融风暴导致的世界经济衰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整体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而减弱对包括中国商品在内的各种商品的需求。所以说,我国外向型经济尤其是沿海地区一些加工出口企业目前生产遇到的困难,有些是和世界经济衰退相联系的,如出口订单现在有所减少,但也有一些是出于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原因。从短期上看,国家通过汇率政策、出口退税政策以及扶持外向型企业的政策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为他们渡过难关创造一定的条件。但是从长远看,我国的外向型经济还是要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我们不能总是依赖纺织品这样的初级产品开拓市场。

    第三,应该看到,这次世界经济衰退实际上又给中国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在过去几年中,美国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起了重要的拉动作用。现在由于美国的经  济衰退,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也出现较大的回落,有些悲观的预言家甚至认为中国的GDP增长率会回落到7%,但这不会改变一个事实,就是中国将会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年中世界经济总量的增长量中,中国所占的比例将会最大。经过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已经相当大(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2005年按汇率法计算的GDP占全球的5%,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则占全球的14.1%,目前又处于加速T业化阶段,这就使得我们对于能源、自然资源、技术、资金、设备的需求都非常大,而国际经济衰退造成的国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迅速回落,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利用国际资源的良好条件:而在世界金融体系遭到重创的时候,中国无论从银行体系、证券市场还是从外汇储备上看,都保持了良好的状态,这又为我们利用国际资源提供了资金支持。我们要大胆创新,谨慎决策,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改善中国未来发展的条件。

    二、发展和体制背景是中国长期高速增长的基础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我们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克服中国经济本身的周期性高速所可能带来的增长率下滑;二是缓解国际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的冲击。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30个年份.在以往的岁月里,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发展成就,把一个贫穷的、低收入水平的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初步得到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国家。但是无论从人均收入水平上看还是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看,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仍然保持一个相当长时问的高速经济增长,通过持续的工业化进程实现我国的现代化,这是我们的经济发展目标,而中国是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的。无论从经济体制、市场规模、资金技术、国际环境还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来看,中国目前都保持着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条件,关键在于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有效地制订和实施各种有力措施,使这些条件充分合理地发挥作用,克服各种短期冲击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挥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正处于迅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中。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速经济增长。在工业化、城市化没有完成但又进入加速阶段,从供给方面看,正是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发生迅速而深刻变化的时期,结构效益和规模经济迅速提升;从需求方面看,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进入活跃期,尤其是投资需求在这一阶段的增长更为迅猛。而在高速经济增长中,各个方面(如地区、部门、人群等)的发展通常是不均衡的,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也比常规条件下多,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矛盾,尤其是要通过改善经济活动中的发展失衡来扩大需求,才有可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

    从工业化进程上看,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虽然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问存在着差距,北京、上海和沿海城市发展得快一些,内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得慢一些,但从整体上看,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已经大大推动了自身的工业化进程,不仅满足了广大国内市场强劲增长的需求,而且开始成为国际上新的制造业中心。从产业结构高度上看,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基本上解决农业问题后,由轻纺工业到电子工业再到重化工业,主导产业群落不断延伸并带动了房地产业、交通运输通信及金融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加速工业化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短期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经济增长出现波动,但由于这一阶段体制创新、技术进步、市场发展、社会需求等方面特定的优越条件,中长期的高速增长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而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使得中国能够通过建立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来实现自我循环,在外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保持较快的发展。从供需平衡看,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中的一个重要矛盾是一般产品的产能相对过剩或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尤其是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的增加不能被社会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充分消化,所以近年来我国出现流动性过剩时,尽管资本品、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的上涨,但一般消费品的价格仍然是平稳甚至是下降的,这说明扩大内需和改善人民生活,本身就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通过有效措施实现供需平衡,我国经济增长的潜能就能充分实现。

从城市化进程上看,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迅速的城市化进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化带动的城市发展.使城市能够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使统计指标反映的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迅速增加,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比例为36.2263.78,而到了2007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为44.9455.06,平均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二是城市本身得到了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工业水平和人民生活都在提高,大都市——中心城市——一般城市——农村的辐射关系也建立了起来。城市化进程一方面拉动了城市本身的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通过国家财政收入的转移支出、农民工务工收入反哺了农村,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好的经济基础。这说明城市化进程为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是深圳等经济特区带动了全国的经济发展,90年代初上海等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全国的发展,那么到了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一些点、一些片发展到整个面。以标准差反映的各个地区增长率之间的差异,已经大大缩小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城市之间、城乡之问、居民家庭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也影响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均衡和持续发展。2007年,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由68.7%减小到62.6%,但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由2000年的0.4122.85扩大到0.4583.55(《统计局: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72.9%》,新华网,20081218),这说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改善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但城乡差异仍然需要改善,这将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新的空间。

    从体制条件及变化上看,在宏观上,我们虽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增长因素、发展因素、资源环境因素和国际因素等原因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中国宏观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首先,我国政府对经济强有力的干预能力和体制特征对于应对危机具有其特殊的优势;其次.不断改革但又具特点的货币政策机制和金融体制对金融危机形成有力的抵御,特别是自20039月以来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金融泡沫预先给以抑制。同时,我们在解决当前的困难和矛盾时虽然付出了代价,但是却为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2007年下半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沿海出口导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国际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价格冲击等,在我们抵御全球金融风暴的努力中都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也都从这次经济调整中获得了经验和教训,这也是我们创造的财富。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化进程中,我们抓住了有利时机,结合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造,对包括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体系在内的金融体系进行了改造,这使我们在各国金融体系出现恶性连锁反应的情况下有可能保持自身金融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健康和稳定。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由13.3%提高到47.6%,进一步稳定了居民家庭对未来的预期,这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更为稳定的体制条件,这同样是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微观上看,我国的企业改革和市场体制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演变等方面的变化,使我国的经济竞争性效率逐渐改进,中国经济增长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通过劳动生产率、资本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实现,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秩序的进一步完善,必然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

    三、扩大内需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动力

    在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世界经济的情况下,总体而言,中国政府对这一危机对中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判断是准确的、反应是及时的。如果说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有可能造成多重影响的话,那么最大的影响就是冲击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而中央在金融风暴后出台的一系列保持较快平稳的经济增长、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一系列措施,对稳定预期、坚定信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提出了现实的解决方案。从政策层面上看,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表现出四个鲜明的变化:一是淡化总量、有保有压的结构性发展政策转变为明确总量、保证增长的全面发展政策;二是自2003年以来的松紧配合的财政货币政策开始转变为财政与货币“双松”的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刺激经济政策;三是人民币汇率从不断升值转向平稳甚至可能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出现贬值;四是地方政府的扩张和中央政府调控这样一种反周期调控的格局现在已经改变为中央和地方共同鼓励经济扩张。这种方向明确的扩张政策,为世界经济衰退环境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具体政策上,中央政府提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以及配套的4万亿投资,带着明显的发展取向。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和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体的收入水平等措施,在刺激经济增长、改善内需的同时,还会极大地改善我国以往经济发展中地区间、部门间、不同群体间发生失衡的现象,从而为我国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尽管由于各种短期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回落,但是由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提高,又及时地采取了应对措施,这种回落是有限度的。从目前情况看,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会比2007年低2个百分点回落到9.8%左右,即保持在改革开放后的平均增长率附近(19782007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是9.8%),而在2009年经济结构调整仍然可能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拖累,但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将出现成效,经济增长率回落的现象会得到有效的抑制。根据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应用到见到成效,需要724个月的时间周期,而在美国和欧元区,政策的滞后期约为618个月。我国这一次宏观经济政策的高速和应用力度是比较大的,因此在2009年的下半年将会明显见到成效,当年实现8%以上甚至达到9%的经济增长率是有可能的。这一增长率尽管相对于我国2003年至200710.8%的增长速度而言有明显回落,但与世界一般水平相比仍然是很高的增长速度(近年世界年均增长率3%上下,在全球衰退的冲击下,这一速度还会降低)。同时,这一速度的实现也为协调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矛盾,为实现各方面目标如就业矛盾的缓解等,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本文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大学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