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实施“六六”产业工程 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2009-02-18 来源:《县域经济研究》 点击数:1879

 

实施“六六”产业工程

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中共江山市委书记  吴雪桦

 

        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经;类型不是对接型经济,也不是出口拉动型经济,而是主要依靠自身发展来推动,属于内生性为主的经济。江山市委、市政府在研究后认为,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居关键要抓好特色经济,做强特色产业,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一、科学决策

    多年来,江山市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工业化进程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继续巩固做大,新兴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工业经济格局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全面完成了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企业改制任务,行业原生动力和运行活力明显增强。特别是虎山、江化、国光等龙头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在国内国际市场都颇具竞争力和影响力,传统产业已完成了前沿的市场占有和技术提升,具备了较强的自主生存、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呈现出机电、竹木加工、新型电光源等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但这些特色产业关联度、集聚度还不高,竞争力还不强,必须强化培育,发展壮大。

    按照县域经济理论,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同时,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逐步深化,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并把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位,对我们的经济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站在全局高度,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从战略上重视成长型企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新兴特色产业,真正让特色产业在发展区域经济中“唱主角”、“挑大粱”。

    基于上述认识,为了进一步发挥基础优势、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调优提升产业结构,不断发掘、培育、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力推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20047月,江山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六六”产业工程,深化兴工强市战略的决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实施好“六六”产业工程,即加速培育六大特色产业,健全六大发展体系。

    “六大特色产业”:即把新型电光源、机电、消防器材、竹木加工、轻纺服装、绿色食品作为我市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培育的六大特色产业,积极加以培育,尽快做大做强。到2007年,力争实现每个产业经济总量翻番的初步战略目标,其中,竹木加工产业达到25亿元、机电产业达到15亿元,消防器材、绿色食品产业分别达到10亿元,新型电光源、轻纺服装产业分别达到5亿元。力争到2010年六大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六大发展体系”:一是产业发展规划体系,通过制订产业规划,指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二是产业发展领导体系,实行四大班子领导分头联系产业制度,进一步集中精力促发展。三是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根据每个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制订差别化产业政策,进一步集中扶持发展。四是产业发展平台体系,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引导集聚快发展。五是科技支撑体系,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争取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对接,建立研发.中心。六是行业自律体系。引导成立行业协会,开展产业信息交流,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协作和有序竞争,防止自相残杀等不良现象发生。

    二、主要做法

    1、在产业优化中求新。各地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任何一地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都依赖于该地产业结构的优化。优化产业结构,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培育新兴产业,拓展产业范畴。一方面,继续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六六”产业工程,扶强做大骨干企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进、招商引资等措施大力培育“六大’’特色新兴产业。另一方面,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拓宽产业范围,丰富产业内涵;调整产业框架,优化产业结构。先后将皮革塑料、羽毛球列入“六大”产业,新兴特色产业从原来的6个扩展为10个。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增长潜力。强化制度助动。每个特色产业建立一个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均由市五套班子领导担任,配套一个专门班子,成员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市委、市政府每年专门召开签订会,与各领导小组签订责任书,明晰任务,明确职责。要求领导小组对所联系产业负责到底,重点抓好八个关键环节:即:调查研究、发展规划、政策配套、产业龙头、产业招商、要素供给、科技创新、行业自律。创新交流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招商会、洽谈会,帮助企业对接大市场,争取大订单;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国·江山蜜蜂文化节、首届中国企业羽毛球赛、2006中国(江山)木业科技洽谈会,为产业发展搭建宣传推广、信息交流、商务合作的大平台,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完善激励政策。出台了“工业30条”、“一企一策”等10余个激励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2、在方式转变中做精。在转变增长方式过程中,必须做精产品,通过品牌创建与经营,提高产品附加值;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提升产品内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推进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知名度。突出自主品牌建设。制定“十一五”商标品牌培育发展规划和《关于品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切实抓好商标、质量、标准等品牌基础工程,对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给予重点培育和扶持。建立“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品牌机制,从全市筛选出一批规模企业,进行创牌、树牌和护牌指导。目前,全市拥有工业类国家免检产品4个、省商标9件、浙江产品5个。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和区域产业品牌。DMF、双氧水、节能灯管等产品已成为全球或全国的单打冠军,竹木加工产业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一;消防器材产业人员遍布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江山蜂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蜂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已连续15年居全国各县(市区)之首,江山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名列中国蜂产品十大品牌。

    二是注重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制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贴息、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加大科技投入,对新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企业经营者30万元。突出载体,加快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挂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加快竹木、蜂产品和消防器材检测中心建设,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市有60多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或专家个人建立了协作关系。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5家。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7亿元。

    3、在效益提升中奔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在加快培育和发展“六大”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壮大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一是做大产业规模,提升经济总量。抓好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大力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工业平台基本形成了“二区、四基地、五功能区”的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允许开发的三级梯度空间格局,推进了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培育。目前,“二区四基地”集聚企业922家,规模企业数、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市的71.5%、47.8%。2006年,六大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5%;机电、竹木、建材、化工四个产业群产值均超10亿元。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重点扶持电光源产业的龙头企业一一三友电子公司、江变公司等,加大培育力度。目前,机电产业年产值已超20亿元,无论是规模以上产值还是全部产值,都超过建材、化工,成为大支柱产业。

    二是做细传统产业,彰显发展活力。一直以来,建材、化工占我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但存在经营粗放、产品科技含量低的突出矛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现象较为严重。为此,我们加大技改投入,用先进技术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水泥的规模优势和化工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在建材产业方面,采用先进的干法回转窑技术,对水泥业进行提升改造,通过市场化手段淘汰全部环保不达标机立窑,实现了产业高新化。2006年底,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到位,水泥生产能力达800万吨,新型干法回转窑产能占全部产能的98%,被列为浙江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预计到2010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吨。在化工产业方面,按照扩规模、上水平、促集聚的要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重点发展有机胺、双氧水、生物化工等系列产品。2006年江化成功上市,成为衢州市首家地方上市企业。预计到2010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

    通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六大特色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市工业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2003年到2006年,我市工业总产值从73亿元提高到156亿元,其中六大特色产业实现总产值7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05%,连续三年增幅都在30%以上。机电、竹木总量已超过建材、化工,成为主导产业之一。白菇年种植量已突破17亿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主要渠道。三次产业结构比从2003年的197471332优化为15505345。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的排名由2002年的第301位进位到2005年的第225位。

    三、几点体会

    1、正确的思路是实观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思路决定出路。思路错误,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思路科学,则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因此,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事关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地方领导要具有着眼于全局和长远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战略思维能力,并善于根据本地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和产业传统,研究制定“服本地水土、有自身特色”的发展目标和思路,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推动欠发达地区快速健康发展。

    2、优化经济结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是追赶型、后发型的,普遍存在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各地经济发展表明,任何一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都必须依赖该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国家宏观调控也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提出了客观要求和良好机遇。因此,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又好叉快发展的必然路径。

    3、培育特色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基本途径。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环境结构及资源特点与产业结构之间不对称引起的,要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必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切人点;必须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不断深化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辛推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上突出特色;必须立足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确立主导特色产业,实行重点培育,在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产品,推进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4、强化支撑体系是培育特色产业的关键所在。新兴特色产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整体上一般处于“低小散”状态,并存在无序竞争等现象。要使“低小散,,变成“高大优”,变“无序”为“有序”,既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更离不开地方政府组织的积极推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制定战略、规划引导、营造环境、提供保障,发挥导向作用,即发挥完善投入体系、搭建服务平台、疏通合作渠道、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的作用,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