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分类指导 协调推进 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009-02-18 来源:《县域经济研究》 点击数:1761

 

分类指导  协调推进

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中共沂水县沂水镇委员会

 

  沂水镇属于县城驻地镇,总面积163平方公里,辖95个村居,总人口10万人。2006年,全镇实现企业总产值1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5 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4886元,同比分别增长26%、22%、16%。去年以来,我镇不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累计投入资金1550万元,用于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建设,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后,我们全面理解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立足全镇实际,按照“抓住两个关键(产业发展和载体建设),做到两个结合(政府推动和群众意愿相结合、点上突破和面上推开相结合),实现两个突破(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环境改善)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群众为主体,以产业为支撑,用规划指导群众,用政策激励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和主体,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全县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以后,我们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研究制定了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年初召开的六次人代会上进行了审议,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的“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农村、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目标。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在全镇农村深入广泛进行了宣传发动,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首先让干部带头干起来。通过以会代训,分级分层次培训等形式,先后2次组织村两委干部参加镇里组织的新农村建设培训班。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目标措施。同时,我们还组织党政班子成员、各村支部书记到华西村、南街村、房干村等地去实地参观考察学习,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振奋了精神,统一了思想,鼓足了干劲。其次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各村充分发挥电视网络远程教育的作用,组织全体党员及群众代表收看新农村建设典型,同时利用科普宣传栏宣传上级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精神,不断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激发全镇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个农民都能想出自己的办法,找准致富的门路。三是让发展的氛围浓起来。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全镇开展了“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大讨论活动,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做哪些实事”、“我为新农村建设如何做贡献”等题目,交给全镇上下进行讨论,进一步深化宣传效果,在全镇上下营造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发展氛围。

    二、规划建村,产业富村,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1、抓村庄规划,构筑村庄建设新格局。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我们高度重视新农村规划工作,主动与规划部门联系,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目标,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制定好新农村规划,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目前,已有80个村搞好了总体规划,有31个村搞好了详细规划。同时,各村从自身实际出发建设新型民居,但不搞一刀切,因村制宜,能建社区型的建社区型,能建生态型的建生态型,能建庭园型的建庭园型,做到整洁卫生,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今年以来,北松峰村完成了13栋小康楼规划,古城前村完成了26栋小康楼规划,唐家庄子村规划小康楼18栋,石良小区规划小康楼88栋,已经建设76栋,南场村规划建设了2栋单元楼,闫家庄村规划建设了2栋单元楼,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抓产业发展,构建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工程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发展富民产业,才能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新农村建设有支撑。

    一是特色产业促农增收。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强力实施产业兴村富民工程,要求每一个村都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大棚蔬菜、优质水果、畜牧养殖、绿色食品加工、劳务输出等产业竞相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如友兰官庄等村把林果作为全村的支柱产业,不断发展特色农业。今年全村林果收入达到403万元,果农人均收入达3500元,村集体收入10万多元。

    二是专业协会促农增收。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切实培育、发展农村新经济组织。目前全镇已发展农业合作社90多个。其中前晏家铺村的盛晏奶牛合作社、牛岭埠村的福华蛋鸡合作社、长安村的养猪合作社、武家洼的大唐枣业合作社等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合作组织经营体系,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起了优势主导产业,建立了生产基地,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东山村多年来一直以蔬菜生产为主,在发展蔬菜生产的过程中,他们把生产服务作为工作的重头戏,成立了东山村蔬菜生产协会,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政府包不了、群众个人干不了的难题。在村西建立了蔬菜批发市场,成立了服务队,外来客户收购蔬菜时,由服务队负责谈价格、把质量、过秤、结算,然后向客户收取一定的组织费,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方便了客户。到目前为止,全村已发展蔬菜大棚1200个,占地面积800亩,年实现收入450万元,人均3500元。

    三是民营经济促增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结合十万农户致富工程,在贷款贴息、扶持资金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和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全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不断转移、消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进城从事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今年以来,全镇共引进22个项目,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3个,过千万元项目7个,新签合同利用县外资金5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7亿元。

    三、培育农民,办好实事,倡树农村社会新风尚

    l、培育新型农民。依托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站点的载体作用,大力开办农民夜校和农民实用技术夜校,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的培训,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农民文体生活。先后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全镇30%,以上的农民撑握了12门实用技术。我们还安排全镇专业技术人员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和聘请专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新理念,各村进一步完善了村级事务管理规范,使新农村建设既充分体现民主,又做到有章可循。

    2、深化争创活动。我们坚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加强镇村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了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八荣八耻歌”比赛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镇各类文艺演出群体和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积极组织“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目前,全镇已组织各类文艺下乡演出60多场。下发了《关于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进一步推进文明新风尚建设的实施意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的各种陈规陋习,提升农民的素质修养,努力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3、实施“六通一保工程”。我们把实施以村村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宽带网和农村医疗保险,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完善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提高农村的有线电视人户率,到目前为止,全镇95个村居全部铺设了有线电视光缆,有线电视人户率达到40%以上,扶持资金达到13万元。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建设,提高农村的电话普及率和网络覆盖率,目前全镇电话普及率达到50%。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农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9%。

    四、抓点带面,示范带动,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1、抓好示范带动。为了积极探索我镇新农村建设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选取了10个村作为示范,根据实际划分为农村向小区化发展型,如石良店子和东石良村;企业带动型,如前善疃村;发展农村产业主导型,如东山村。坚持符合本村经济发展,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村级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本村群众的利益愿望,不强迫命令;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大胆探索产业发展、村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村级治理机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以示范带动,促进我镇新农村建设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2、建好能源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的利用效率。引导好、保护好群众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的积极性,立足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即改厕、改厨、改圈和建造沼气池,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把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发展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村综合效益,逐步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到目前为止,全镇共建设沼气池380个,其中已投入使用的有160余个,分别配套改厕、改厨、改圈160个。

    3、织好保障网。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今年投资100余万元建设了武家洼敬老院,对238名农村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解除了后顾之忧。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扎实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对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长寿补贴,对建国前老党员实行特别补助。认真落实“两免一补”等政策,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完善贫困学生救助体系,2006年共投入

资金69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29名。

    4、筑牢平安墙。广泛开展“平安村居(社区)”、“平安单位”和“平安家庭”

等创建活动,营造浓厚的平安创建氛围。认真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抓好“人防、物防、技防”的落实,建立完整的治安防控体系。全镇有93个村居成立了夕阳红护村队,75个村居推行了治安承包,73个村居配备了电子巡更,18个村居和单位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认真排查不安定因素。进一步加强对信访法规的宣传,结合“五五”普法,坚持不安定因素的日排查日汇报制度,及时反馈信息,对排查出的重点问题,做到信息早获知、人员提前介入,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努力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五、领导重视,落实责任,夯实新农村建设工作基础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镇党委、政府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副书记、人大主席为副组长,班子成员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指导。村()成立了经济发展、村务管理、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治保调解五个委员会,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立足自身职能,找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人点,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扎实实把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2、加大投入,搞好扶持。镇党委、政府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每年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列入镇财政预算。今年投人100万元,搞好扶持,具体是“三补两免一简化”:对旧村改造造地的在上级补助的基础上,镇财政每亩补贴1000元。对建设文明一条街、建设村()文化大院、旧村改造建设单元楼、小康楼的,对农户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补助。

    3、严格考核,兑现奖惩。按照年度实施计划,在县考核验收中被验收为示范村标兵的奖励5000元,验收为示范村的奖励3000元,验收为合格村的奖励1000元。同时,在全镇开展“三比三提升”竞赛活动,即比认识,提升发动群众的深度和广度;比作风,提升克难攻坚的能力和水平;比业绩,提升干部群众的推动力和满意度。以活动和考核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及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