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贴近大地,感受滚烫的生活!——新闻界和受众热议“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2011-10-24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5948

 人民日报记者丁伟(右一)在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中心敬老园与老人交流。人民图片

新华社记者周芙蓉(右)在贵州盘县大山镇司寨村低保户余荣莲家采访。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杨连成(左一)在珠江西岸沙田渔村采访。资料照片
山东省荣成市俚岛镇大庄许家村村民许胜军(中)在地里向经济日报记者李会(左)、林火灿(右)介绍韩国萝卜出苗情况。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摄
日前,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联合发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新闻战线引起热烈反响。新闻人重新上路,奔赴基层,贴近并感受大地滚烫的热度!
“目光和笔触时刻也不能离开人民”
今年4月12日,光明日报社可容纳几百人的大会议室座无虚席。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主任董广安,应邀为全体编辑记者作《沿着穆青的足迹》报告——
“勿忘人民”,语重千钧。这是新闻工作者杰出代表穆青生前最为钟爱、写得最多的四个字。穆青一生六访兰考、七下扶沟、九进辉县、四访宁陵、两上红旗渠……借由他的笔,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走进几代国人的心灵深处。他曾饱含深情地说,“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的目光和笔触时刻也不能离开人民”,“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
在宁陵,我们采访了穆老《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的主人公“老坚决”潘从正的孙子潘园林。在穆青题写的墓碑前,他深情回忆,当年“老坚决”为欢迎老朋友穆青,在腰部受伤的情况下,硬是趴在地上用编织袋运土,修成土路。潘园林一边流泪,一边模仿老人当年修路时的情景。这是怎样的情感啊……
随着董广安的讲述,在场编辑记者凝神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