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贴近大地,感受滚烫的生活!——新闻界和受众热议“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2011-10-24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5950
“世界新闻史上的名作名篇,没有哪篇不是来自社会最深处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黄远生、邵飘萍、范长江、徐铸成、子冈,到外国友人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爱泼斯坦……他们都是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的典范。像范长江当年沿着红军长征路进行的西北纪行报道,斯诺深入延安的关于红色中国报道,已成为现代新闻史上的典范。”
“严平走近”,是以新华社记者、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张严平名字命名的专栏。以“走近”的姿态,张严平近距离采访过许多平平凡凡的小人物,也正是因为“走近”,这些人的情貌才能跃动于她的笔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当记者就是要一辈子向生活、向社会学习。我写了这么多人物,感到他们所给予我的,远比自己写的多太多。”她对本报记者说,生活和实践是新闻的本源,这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让新闻回归本源,非常有必要。
从1998年到2009年的11年间,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站长庄电一,先后5次到宁夏盐池县黎明村采访,用记者的笔记录下黎明村的变迁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伊始,他又第6次回到黎明村进行采访报道。这篇题为《六访黎明村》的报道,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位置重点刊发,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黎明村,我还得来,很难说再见。既然黎明村是我的‘新闻富矿’,我就应该继续挖下去。”在采访札记中,庄电一坚定地写道。
“当代好记者”、大众日报记者陈中华事迹,经由本报在中央媒体中率先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1辆电动自行车,10年颠簸路;100多个县市区,300多个村镇”,数字凝聚着记者陈中华对基层的深厚感情。他对本报记者说:“记者只有走进基层、转变作风、改变文风,才能让报道更具体、更鲜活、更可信;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倾听和传递老百姓的呼声。”
“沃其根者膏其华”、“植木不沃其根,则必蹶”。这便是生长的辩证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新闻工作者们纷纷表示,新闻报道要枝繁叶茂,又岂能脱离“基层、群众和生活”这个根?!
新时期仍须到基层求证事实真相
如果说,在通讯设施匮乏的年代,靠脚底板跑新闻或是无奈之举的话,那么,在通讯便捷、信息极易复制的当今,新闻工作者还需不需要亲自扎到基层去“掘金”?
高校新闻研究和教育工作者,为记者揭示出答案。
“记者从其他媒体过滤和稀释的信息中找新闻,远不如亲身到基层来得真切和鲜活。也只有亲历基层,记者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国情、民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说。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晓红表示,“只有到最贴近生活、最贴近实际的地方,去了解中国的现实及其人们生活状况,才能在今后的新闻报道,甚至国际传播中真实而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
而众多新闻一线编采人员,对此感受甚深。
2011年1月开始,读者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个崭新的栏目:“求证”。它的宗旨十分鲜明,即“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求证”栏目编辑白真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微博等自媒体涌现,大众常常成为信息发布者或者是现场新闻发布者。在“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专业媒体从业者的职能必须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新闻现场,接触新闻当事人,准确、完整呈现事实全貌,并对新闻事件作出分析。
经济日报“走转改”栏目“蹲点笔记”“基层见闻”刊发了一组组来自基层线的鲜活报道。作为这些稿件的编辑和读者,经济日报要闻版编辑刘志奇对记者说,最深的感触有两点:,“活”的文章多了,编辑的选择也多了;第二,语言与文风更加清新了,读起来也更加有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