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大地,感受滚烫的生活!——新闻界和受众热议“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2011-10-24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5949
前几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费磊刚完成采访任务,从青海玉树回到北京。他真切地体会到,只有真正接触采访对象,才能掌握手资料,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而也只有在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中,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这对转变新闻报道文风和视角,有很大帮助。
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副主任杨华向本报记者介绍,央视将在“走基层”总栏目下,开设“蹲点日记”、“手调研”、“劳动者之歌”和“我在基层当干部”等子栏目。目前已派出八九十路、200多名记者深入各地采访报道。杨华说,目前将报道对象概念化、格式化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要利用此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真正了解、展示不同社会群体生存状态,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最终起到平和社会心态、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
“走转改”活动对于引导新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新闻观,也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硕士生曾维康,历时一年,走访辗转鄂、湘、粤等地,最终在今年5月,完成25万字的新闻作品《农民中国:江汉平原一个村落26位乡民的口述史》。毕业后,曾维康主动申请到广西百色农村工作。“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新闻界正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对于引导未来新闻工作者扎根基层的作风,培养他们与人民大众的感情,是多么必要。”尹鸿说。
新闻工作者的幸福蕴藏在土地中
人民,既是新闻人的出发点,又是新闻人的抵达地。
“报社编辑记者要在宣传中,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更好地坚持正确导向,反映群众心声,通达社情民意。”在光明日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会上,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这样强调。
以前,首钢集团退休工人姚春燕总觉得媒体很神秘,但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始后不久,就有记者找到她,了解她退休之后的生活状况及面临的各种难题。看了光明日报8月27日头版“走基层”栏目报道《北京:“到基层去,必有大收获”》后,她深有感触:“记者到基层,拉近了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期待这样的活动能一直延续下去。”
河南淮阳县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李灵对记者说,以前在乡里见记者就像见明星一样,而现在,没想到很多大媒体的记者坐在自家炕头上面对面唠家常,记录和反映我们基层群众的心声,“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人民日报已故前总编辑范敬宜谈及穆青的幸福时,曾动情地说:“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层的人。他有我们许多记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
是的,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幸福,就蕴藏在这片最广袤、最深厚、最肥沃的土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