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现代发展理念撬动农业转型升级
2011-07-19 来源:《重庆日报》 点击数:4444
一片6万多亩的耕地,在一年前还与普通耕地一样,大部分都由农民分散经营,而今,这里有50%以上土地变成了连接成片的晚熟柑橘、花卉苗木和设施蔬菜。沥青公路、水泥作业便道将各个基地连在一起,滴灌管网深入到基地的每一株作物,各种现代农业技术也在这里集中应用,农民就地转为新的农业工人。
这里是去年5月挂牌成立的长寿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38亿元,将是过去的数十倍以上。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用工业思路抓农业”的呼声日高,重庆逐渐走向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热词]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扫描】
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便成了超小规模。
在此背景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
在日前举行的“2011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上,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唐仁健说,土地的集中要尽可能挖掘“有限”的潜力,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以要素化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在我市,引进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流转农民的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种植,加上用工业的思维发展农业,已开始转变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农业发展方式。
种植、加工、销售逐渐连为一体,破解了农产品生产技术落后、附加值不高等难题。
而在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农民在土地上的收入方式从仅仅依靠种植收入转化为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收入也成倍地增长。
来自市农委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已达到717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36.2%。在所流转的面积中,适度规模经营的面积已达520.6万亩。经营上百亩、甚至上千亩的种植大户纷纷涌现。
市农委副主任黄深政表示,土地流转后,新的经营方式、新的品种和技术等源源不断地涌入农村,为发展现代农业、缩小“三个差距”铺平了道路。
农业园区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是我市探索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又一模式。各区县农业发展水平千差万别,需要在一些地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示范带动,梯次带动,进而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近年来,特色园区在区县遍地开花。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园区将呈集群发展。加快推进“潼南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优先扶持粮油、蔬菜、畜禽生产大县(区)整体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达到3到5个。
同时,以荣昌为核心区,黔江、长寿、合川、涪陵为先行区,建设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到2015年,畜牧业科技贡献率由40%提高到65%,畜产品商品率由65%提高到95%,畜产品优质率由65%提高到95%,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由45%提高到55%。
此外,我市将支持渝北建设渝北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支持忠县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快推进江津国家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建设。
【现场】
在潼南县太安镇罐坝村蔬菜基地,成片的白菜长势喜人,自动喷洒机正在灌溉生长中的茄子。
2008年前,罐坝村还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当地农户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农户年均收入在1万元以内。变化从2008年开始。一家房地产公司转型投资,成立了农龙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进驻潼南,在罐坝、朱家坝分别发展起了2000多亩和3000多亩蔬菜基地。
农龙公司在这里流转土地发展大棚蔬菜后,常年聘请农民工多达1300多人,劳动用工费用成了公司最大的支出。罐坝村村民刀慧说,她家有5.8亩土地,其中4.2亩租给蔬菜种植企业,每亩土地租金是一年550斤稻谷。土地流转出去后,丈夫出外打工,她和不少村民一道给农龙公司干活,夫妻两人一年有3万多元收入,“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龙头企业流转土地,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这些。在公司总经理张成云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地图,是朱家坝、罐坝两个蔬菜基地的春节蔬菜种植规划图,用蔬菜图片形式分别注明各板块今年各种蔬菜种植的具体位置。据介绍,公司把土地划成若干“车间”,先根据市场分析确定蔬菜品种及种植规模,再根据土壤、灌溉等条件确定各种蔬菜的具体位置,然后再在此基础上配置人员。
这样一来,不但能确保效益最大化,市场销路大、效益好的蔬菜尽量多种,还确保了产量最大化,土地实情与蔬菜品种相匹配,可尽量减少减产等现象发生。此外,各蔬菜品种的育苗、移栽、采摘时间都不一样,可以更有效地调配人力资源,降低劳动成本。
[热词]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扫描】
传统农业从业者,经常面临一个尴尬,丰产不增收。
实践证明,品质好的产品从来不愁卖,往往是老品种或采用老方式种出来的产品,在整体行情较差时就会出现卖难问题。
要增收,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市积极地调整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区域种植从无分工到有分工的转化,农业项目由传统产业向特色产业、单一结构向多种结构发生战略性调整转变;调整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的比例结构,改变农业初级产品占多数、占主导的局面,实现农业初级产品到加工产品的飞跃,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改变农民不参与流通、农商分离的市场运行机制,逐渐实现由农民自己主导并参与市场流通的转化。
去年,我市启动了旨在让“两翼”农户尽快脱贫致富的万元增收工程,将增收建在产业上,特色产业迅猛发展。仅一年时间,就新发展柑橘12万亩、特色经济林130万亩,种植蔬菜331万亩,出栏牛47万头、羊168万只、家禽8000余万只。
黔江的生猪和蚕桑,梁平的鸭子、竹子和柚子,垫江的鹅,开县的肉兔,云阳、丰都的牛羊,忠县、奉节等地的柑橘,城口、秀山、巫溪的土鸡,彭水的魔芋……过去不起眼的“土产”、“副业”成为市场畅销的特产,充盈了农民的“钱袋子”。石柱30万亩辣椒带动6.5万户户均增收4460元,秀山25万亩金银花带动6万户户均增收4266元,梁平1300万只鸭子带动1.3万户户均增收5300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发展粮油、柑橘、蔬菜、畜牧等4个优势产业和渔业、林业、茶叶、特果、蚕桑、中药材、烟叶等7个特色产业,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促进农产品优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