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现代发展理念撬动农业转型升级
2011-07-19 来源:《重庆日报》 点击数:4445
【现场】
去年,我市晚熟柑橘首次批量上市,50吨W·默科特从恒河果业位于巫山福田镇的基地采摘下来,刚拉到广州的江南水果批发市场就被一抢而空,每公斤批发均价12元,打破国产柑橘销售纪录。
“发展晚熟柑橘已从理想变为现实。”市农委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处处长洪国伟说,几乎相同的种植成本卖出高得多的价格,晚熟柑橘让重庆农民尤其库区移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了“有效致富”。
从2000年开始,我市首次提出发展晚熟柑橘。2002年,澳门恒河集团在江津等地建立基地,从国外引进一批专利品种,通过改良,适应后推广、栽种。
恒河果业有关负责人朱铁能称,进入重庆9年,一直都是凭借信念在发展晚熟柑橘,筛选、培苗、小树长成大树,但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因为的检验标准是市场。“现在事实证明,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没有错。”
他说,9年来,全国柑橘产量从1300万吨上升到2500万吨,几乎都是集中在10月到次年1月上市。柑橘不耐贮存,为了争抢市场份额,各地只有相互杀价,这样一来,企业无利可图,农民利益也受到损伤。
“市场规律就是:货多价跌,货缺价扬。”朱铁能说,晚熟柑橘春末夏初才成熟,可以错峰上市,填补3到6月鲜食水果空白期,创造一个卖方市场。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晚熟鲜食柑橘是重庆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说,重庆提出不与“两湖”抢早,不同赣南“争中”,利用没有冬季冻害的生态优势集中发展4-5月成熟的晚熟脐橙,填补了我国夏季脐橙鲜果供应的空白,使全国脐橙的上市期拉长了4个月。
目前,我市晚熟鲜食柑橘新建基地已超过20万亩。晚熟柑橘新产业被列为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的支柱产业,以三峡库区为重点,新建标准化柑橘园84万亩,改造老果园20万亩,到2015年,全市柑橘面积达300万亩,其中晚熟柑橘150万亩以上。
[热词]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扫描】
一家一户、零碎地块、小打小闹,农民在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时处于不利地位,也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了严重影响。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合作经济新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我市兴办起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创建各类农产品流通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成为农民走向市场、加速发展农村经济的助推器。
从2007年到2010年,我市合作社数量年均增长率为49.32%,增速名列全国前列。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300个,数量在西部地区居于第三位。入社农户187.6万户,农民参合率达26.1%。与此同时,全市还组建了28个专业联合社(会),农民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开始合作。
合作范围从传统的种植、养殖扩大到农机、林业、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农村各个产业。作为全国“农超对接”、“农校对接”试点省市,全市已有300多家合作社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直接进入超市、学校,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推广企业垫资、订单保护价收购、“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民和专业合作社以资金、农地等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扶持力度,重点发展产加销一体化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资金互助社,加强规范建设,促进农民合作与联合、抱团发展,农民参合率提高到50%以上。
【现场】
“五月巴阳碧苍苍,蚕老枇杷黄。”
每到5月,黄澄澄的枇杷挂满枝头,云阳县巴阳镇飘出了醉人的果香。
巴阳镇枇杷种植历史已有20余年,经过多年的发展、改良,目前全镇枇杷种植规模达1万余亩,已投产6000余亩,产量达4000余吨。
枇杷产业迅猛发展,如何将果农的枇杷卖出去,卖个好价钱?该镇成立了帮农枇杷专业合作社,并依托合作社发展了200多名水果经纪人,专门负责枇杷的销售工作。
“这几年,每年从我手里卖出去的枇杷不下500吨,果农不愁卖果难,我自己每年也获利10万元左右。”水果经纪人魏光富说。
“他们掌握市场行情,了解产品供求,为客户提供上货、运输一条龙服务,更重要的是,这支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渐由原先的‘游击队’发展成为‘正规军’。”巴阳镇帮农枇杷合作社理事长王儒国说,依靠经纪人的人脉资源、市场信息,合作社的枇杷,不仅在本地畅销,还进入北京、陕西、湖北等地水果批发市场。
据了解,帮农枇杷专业合作社通过“农超对接”和“公司+基地”的模式,将枇杷送进了超市和农产品加工厂。合作社还为本地枇杷注册了“巴峡”牌商标,并采取了礼品盒包装、邮政直销等形式,让枇杷卖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