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小岗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2011-06-0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数:1877

 

“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歌曾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家喻户晓。而如今,这个拥有“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称的村子里,不仅有了工业园和企业,村民们也多弃农做了产业工人。
从1978年底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签订全国份包干到户合同起,以包产、包干到户等为主的责任制迅速在中国得以推广。如今,中国农村形成的基本经营制度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5月下旬,本报记者走进小岗村,看到一排排两层的小楼,每户人家都接入了互联网、电视信号、电和自来水,但与发达地区的村镇相比,小岗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环境还有较大的差距。
2004年以来,在时任村党委书记沈浩的带领下,小岗村依靠现有土地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摆脱单一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向发展现代农业、商贸旅游、村办特色企业方向转型。
“近几年一些企业和项目陆续落户小岗村,为村里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新渠道。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们,主动回到小岗村,进入村里的企业工作,有的还主动创业。”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向本报记者介绍说。
“根据GLG集团与小岗村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和产业园发展规划,即将建成的甜叶菊种苗繁育基地,将带动凤阳县甜叶菊产业化种植20万亩。2009年试种甜叶菊的村民平均每亩收益3000元以上。”GLG集团中国总部副总裁王倩告诉本报记者。
2010年该集团在小岗村首次招收农业户口产业工人,普通工人月收入在1200元左右。一位工人告诉记者:“外出打工不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现在在家门口工作就不用担心了。”
从玉菜业集团计划三年内投资1.5亿元,在小岗村建设1万亩现代蔬菜生产基地。首期投资3000万元的现代蔬菜核心示范区已经启动建设。首期农产品将于今年国庆节前上市,所产蔬菜主要销往东南亚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
支持农村合作经济
30多年前,小岗村村民严金昌在“分田到户”的协议上摁下红手印时,他没想到,30年后为了发展农村规模经济和产业化经营,他又把分到自家的田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给上海的养殖公司。
“年薪、土地租金再加上年终分红,比一年到头种地划算得多。种粮一年的收成不会超过1000元。最近几年,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不能致富。”严宏昌说。
小岗村农民的观念已转变,他们从原来的“包产到户”成为土地集中流转、发展合作经济的支持者。滁州市农委副主任吴经龙介绍说:“小岗村的耕地中,目前60%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2010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元。”
当年曾与村支部书记沈浩共同工作的李梦元告诉记者:“这种集中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规模化经营有待提高,土地流转面积有待扩大,农民缺乏技术培训等。”
“小岗村今天的改革是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村集体没有收回土地的承包权,租赁合同一旦期满,土地将归还每家每户,土地权益最终还是农民的。”村民关友江说。
争创“全国文明村”
小岗村是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滁州市的农家乐旅游示范村。
滁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张陆彪在谈到未来发展时说:“小岗村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和旅游资源,密切联系滁州、凤阳、明光、定远等县市,实施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升自身经济实力。”
在小岗村“十二五”规划中,将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加快以旅游商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小岗经济上新台阶。到2015年将实现“4552”目标,即完成“四型村”建设,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建成5平方公里经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达千万元以上,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争创“全国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