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应优先发展现代旅游业
2011-05-27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数:2820
实践证明,单靠对贫困人口的生活补助、对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等“输血”措施,已无法承受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之重,我们不得不认真思索:民族地区发展的优势何在?如何定位?路径怎样选择?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第五次西藏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将我国藏区和天山南北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和我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海南考察时,温家宝总理强调,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路径的选择是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民族地区应优先发展现代旅游业,将其作为先导产业、核心产业和根本产业来抓,而且,这一举措应当上升为国家战略。
旅游业的性质非常符合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要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高寒,远离主体市场,人居环境比较差,地广人稀,生产生活要素分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比较封闭,维护稳定、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而且,这些地区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是我国主要的涵养水源地,上方上水,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横向比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内地和沿海的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长期困扰民族地区的以交通为核心的硬件基础建设和以教育为核心的软件基础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精力物力财力,但与内地和沿海相比,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合理的产业支撑,缺乏内在动力。内地和沿海重点发展的是电子信息、汽车和机械制造、出口加工贸易、动漫、服务外包等要素聚集、附加值较高的外向型产业,民族地区开发的是传统农牧业、水电、矿产等粗放的、资源性的内向型的产业,基本上没有附加值,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流不起来,交通通讯始终缺乏现实的支撑;知识、科技含量低,新增就业人数少,不能直接惠民富民,教育始终缺乏内在的动力。
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当基础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就要大力发展相应产业,以此支撑、促进新一轮基础建设,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产业升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民族地区的交通、教育等基础建设已有相当水平,与内地和沿海的差距并不大,但在产业选择问题上出现了较大偏差,直到今日,造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内地和沿海已经几轮发展,民族地区仍然徘徊在粗放的资源型开发的边缘。
A、按惯性发展传统农牧业。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地区基本不灌溉,基本不施肥,基本不除草,基本不剪枝,基本不蓄草,基本不轮牧,每年亩产三、四百元;而且,由于远离主体消费市场,运输不便,多为自产自销。急需转变作业方式,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把阳光、温差、高差变成“价差”,以此尽快、大幅度提高农牧民的人均收入。但是,由于大多数民族地区海拔较高,耕地有限且多为一年一熟,草原多为高山草甸或湿地,长的是草皮而非草场,或是涵养水源地,难以大规模发展。
B、按资源优势开发水电。民族地区的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当今世界能源稀缺,开发水电以迅速增加财政收入确有必要,但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却值得商榷:一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所谓“产业”既要有“产”,更要有“业”,地方政府发展产业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大量解决当地就业,直接致富当地群众。水电开发投入很大,但解决长期就业非常有限;二是移民搬迁任务重,生态压力大,存在地质安全隐患,渠化江河非长久之计。
C、按传统思路开矿或进行初加工。开矿对植被和地表的破坏,矿石运输对道路的损坏,冶炼对空气和水的污染,均不可避免。大多数当地群众很难直接参与、直接受惠,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诱发群体性事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民族地区大多集中在地势较高的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有 “中华水塔”之称,又是新隆起的板块,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当地群众利益出发,必须尽量减少对地质表层和植被的破坏,减少排放、减少污染。在低碳经济成为时代要求的今天,将矿产或传统加工制造业作为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既有悖当地要求,更不合时宜。
与以上一些开发相比,现代旅游业具有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非常符合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和现实需要。
1、现代旅游业是直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综合消费。现代旅游业是一种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跨越三次产业的新兴业态。旅游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消费或精神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的消费,是多层次的消费和可持续的消费,现代旅游业提供的是一系列终端消费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必需,成为刚性需求,成为大众化的普遍需求,是人民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现代旅游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现代旅游的综合性很强,具有十分突出的带动和促进功能。开发旅游,可以带动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会展博览、轻工业、农牧业、商贸、建筑材料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一业兴,百业旺”。旅游发展,需要有较好的可进入性和接待条件,能够极大地推动从客源地到目的地或目的地内的交通、通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宾馆饭店、客运等接待设施建设,消费拉动投资,建设有内在动力,可以迅速改变民族地区落后的交通、通讯、服务状况,迅速与内地、沿海和国际接轨。
3、现代旅游业是直接致富目的地百姓的大众产业。旅游业是现代产业“产销合一”即生产与消费融合的典型形式,是把客源引进来就地消费,而不是将产品运出去销售、消费,带动的是人气,具有群众性的特点。不但能大量增加地区生产总值,而且当地居民能够广泛参与,直接富民惠民。旅游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大量就业,总体上需要一定知识,但要求不高,可以通过一般的培训达到。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远离主体消费市场、人气不足、其他专业人才不多、生产要素不聚集、没集合效应的民族地区,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现代旅游业是通过开放促进社会稳定的和谐产业。旅游有“民间外交”之称,十分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十分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开发旅游,通过对内对外开放,一方面大量向往当地民族文化的旅游者进入,在友好轻快的氛围中与原住民互相交往交流,既有利于对当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对外传播,又可以迅速改变民族地区相对封闭的状况,拓展视野,促进民族团结;一方面大量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或接待,直接从原始的农牧业转向现代服务业,增加了收入,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云南、桂林、九寨沟等地旅游发展的事实即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5、现代旅游业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低碳产业。旅游业的主体属于服务业,有“无烟工业”之称,除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外,基本不消耗更多资源,景区和宾馆房间等主要产品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甚至永续利用,许多产品能就地转化。原生性文化和原生态自然是民族地区最大、最宝贵的资源。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传承有朴素的环保意识,他们非常敬畏大自然,将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划为“神山圣水”精心呵护,禁止砍伐、禁止渔猎,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只能发展低碳可持续性的产业。
6、现代旅游业是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现代旅游业有“朝阳产业”之称,发展十分迅猛,已超过汽车、石油、电子信息等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大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交通、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和财富积累会越来越多,出行越来越方便,需求越来越大,未来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总之,旅游业的功能和属性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民族地区优先、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目前民族地区尽快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接轨,尽快融入两个大市场、大环境,尽快缩小与内地和沿海差距,从情感、心理完全融入祖国大家庭,内在推动民族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族教育文化发展,尽快提高劳动者素质、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具比较优势的途径。
民族地区发展现代旅游业的优势和机遇
(一)优势
1、民族地区的资源性质非常符合当今和未来世界旅游发展的需要。我国民族地区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而且分布广泛、品位极高。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主题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绿色生态,二是民族文化。时代变了,生产方式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穷山恶水”,变成了现代后工业化时期的“神山圣水”,质朴的民风、诚挚的情意、阳光的心态、美丽的山川、纯净的空气,让广大的民族地区成为令人神往的“净土”。
2、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大多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刚刚起步,一些地区还是一片空白,可以借鉴国际上或内地和沿海已有的经验教训,少走或不走弯路,直接嫁接成功模式;可以引进大集团、大企业和强力团队,高起点、大手笔开发;可以整合多方资源,东部支持西部,城市反哺乡村,实施科技推动、市场推动。
3、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动力。穷则思变,只有独辟蹊径才能迎头赶上。丽江、凤凰、九寨沟等成功的范例,让广大民族地区的各族人民非常心动。民族地区开发旅游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机遇
1、 我国旅游需求爆发性增长增量的主要释放空间或去向,应该是民族地区。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和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的新兴经济体,我国去年的经济总量达到39.8万亿人民币,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必然促使旅游需求爆发性增长。
2、 交通和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大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使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提速,连接西部、通江达海的高速公路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轨道和航空交通网络建设正在进行,为民族地区现代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3、政策利好不断,民族地区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现代旅游业正逢其时。目前,世界经济正在进行深刻变革或调整,我国经济正处于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的新时期,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服务”转变,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点。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今年的全国“两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我国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民族地区主体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及文化保护是首要任务,只能发展现代旅游文化产业和适度的现代农牧业。
由此可见,发展和做强现代旅游业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现实性抓手。民族地区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旅游业不是应不应该、可不可行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