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亿万农民的幸福——走进农村基层党组织
2011-05-17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7868
4月中旬以来,云南石林县大可乡结胜村出现干旱,结胜小学的井出水量少,200多名师生用水出现困难。村党总支书记赵映伟每天一早就把自家花地里的井水抽出来送到学校,而他的花地已经20多天没有浇过水了。“花还能撑几天,师生用水一天也不能断”。
结胜村距离县城30多公里,处于昆明、玉溪和红河三州市的交界处,是交通“死角”,地处半山区,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农村经济来源单一。村里生活着汉、彝、白、回等各族群众2812人,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000余元。
“在我们这样的山区农村,要夯实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重中之重。”赵映伟认为。
结胜村大密枝村民小组旁边有一条小河,由于水土流失,河床抬高,河道淤塞,往往一场大雨就将村民们辛苦一季种好的谷子冲没了。多年来,村民们手挖肩挑去“抬沟”,但效果不明显。2009年,村党总支联系机械,将淤泥疏浚,将河道挖宽挖深。“现在下多大的雨,村民们也不担心田地被淹了。”大密枝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陈荣德说。
2007年以来,村党总支共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自来水工程、灌溉沟渠建设、村道硬化、科技文化室修缮等多项“民心工程”,村民得到了实惠,对基层党组织更拥护了。现在,村里要求入党的村民很多,仅去年就发展了8名新党员。
眼下,赵映伟和结胜村党总支一班人思考的迫切问题是:如何让村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起来,让村民的口袋迅速鼓起来。
走进吉林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蔬菜大棚,蘑菇冒出了芽,芹菜的嫩苗在阳光下顾盼生姿。蔬菜合作社支部书记、村妇女主任代国凤说:“我们的品牌已经打出去了。鲜蘑、香菇、黄瓜、柿子、食用菌……应有尽有,面向长春市场供不应求。全村共80栋大棚,一栋大棚一年就稳赚六七万元。”
“我们走出了一条利用股份制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林清远说,“最初是吸引农民投资入股,建起了企业,再到吸引农民以土地入股,实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合作经济。”目前,陈家店村拥有9个企业,去年全村实现工业产值1670万元,农业产值1150万元。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陈家店村探索“党总支+公司+合作社”的“1+2”运营模式,支部建在公司和合作社上,党员都在经济组织的关键岗位上把关。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党员的带头作用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须臾不能分离。
在江西的农村,曾有这样的顺口溜:“党员不党员,就差两毛钱(指党员交纳党费);各种各的地,各赚各的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这些年,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把工作中心放在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上,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
“以前,齐沙村主要发展农业,村书记整天与农民呆在一起,常见面常聊天,彼此都很了解,哪家丢头牛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广东东莞市沙田镇齐沙村党委书记王德说,“后来,村一级的工作重心有了转变,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跟外商、上级政府部门打交道多了,跟老百姓接触少了。只有农民兄弟来办公室办事,我们才会接触到。但除了办事之外,和他们交谈的时间少了,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也越来越不了解了。”
去年9月,沙田镇近千名基层党员干部用3个月时间,挨个走访了全镇12540户农户,了解民情,解决困难。“真真切切了解到广大群众的心声,也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王德说。
目前,东莞市在基层设立了619个“党代表工作室”,将全市4549名党代表统一安排驻工作室,定期值班,“传党情、听民意、促和谐”,带头履职,使“党代表工作室”真正成为化解矛盾的“防洪堤”,沟通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截至目前,“党代表工作室”共会见党员群众2039人次,收集意见建议893条,解决具体问题81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