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托举亿万农民的幸福——走进农村基层党组织

2011-05-17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7959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有了旗帜和堡垒,广大农民就有了主心骨
  走进湖南攸县网岭镇罗家坪村,宽敞干净的水泥大道两旁满目青翠,红墙青瓦的村民住宅,干净整洁的村街组巷,崭新气派的村委会大楼,格调别致的乡村大舞台,这一切,无不展现出罗家坪人的幸福生活。
  罗家坪村党支部书记欧国胜如数家珍: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10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100%的农家用上了沼气,数字电视入户率100%,宽带入户率90%。
  然而,就在上个世纪末,罗家坪还是一个道路泥泞不堪、村民收入始终徘徊在全县平均水平线上下的小山村。“在罗家坪村背后站着的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龙头作用。”攸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熊炜说。
  罗家坪村的党员彭运生、李来安等,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义务帮助返乡村民掌握水稻制种技术,全村发展制种面积700余亩,年产值突破120万元。同时,村里还新发展规模生猪养殖户8户、蛋鸭养殖户2户,年创收超过500万元。目前,全村142名返乡人员全部实现了自主创业或再就业。
  前进就要有旗帜,战斗就要有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有了旗帜和堡垒,广大农民就有了主心骨。
  吴海生是江西横峰县龙门畈乡柯家村党总支书记。2002年,他上任的时候,全村43个党员,平均年龄55岁,文化程度多为小学以下。如今,柯家村新发展党员20多名,平均年龄下降到44岁,还有了高中甚至大学文化程度的党员。
  “我们制定了入党积极分子和新党员发展规划,党组织主动上门,培养、吸收返乡能人和致富能手。”对困难党员,吴海生带领支部成员在村里搞起了“手拉手”活动。“每个党员每年拿出100元,村里配套5000元,关爱困难党员和群众,努力给他们归属感。”
  “共产党员一直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点没有问题。不过,对农村党员而言,不仅要有自己致富的能力,还要有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两者并不矛盾。”横峰县新篁办事处陈村湾村党员胡长贵认为。
  近年来,江西在农村实施“三培两带”工程,注重培养吸收致富能手入党,并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群众反映好的党员。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各地累计发展3万余名致富能手入党;涌现“双带”党员21.5万人,带动130多万名农户致富。
  在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大可乡结胜村,对于一名党员,除符合党章规定的标准外,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要求中的一个:种植经济林木连片面积5亩以上或建苗木基地2亩以上;建养鸡大棚300平方米以上,或年养鸡8000只以上;建蔬菜或花卉大棚2亩以上,是推广蔬菜、花卉种植的带头人……
  “如果党员连自家的经济都发展不了,在村里就没有说服力,党组织的威信就会下降。”结胜村党总支书记赵映伟这样解释,“身教重于言教。在基层农村,党员干部必须能够带领群众共同发展致富。”
  31岁的村民殷洪金曾在外打工6年,2008年返回结胜村建起两个养鸡大棚,养了4000多只鸡,还没有开挖排水沟,雨季就来了。殷洪金清楚地记得,“当时鸡已经泡在水里了。村里的党员干部马上赶来帮着疏通排水”。
  如今,殷洪金的养鸡大棚已经发展到5个,每年的养鸡规模在5万只左右,一年养鸡的纯收入达到6万多元。“去年,我带动了6户村民养鸡,今年计划带动20户。”殷洪金说。在村里党员干部的影响下,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针对部分地区农村党员活动难开展、组织生活不正常、党员管理不实、党员先进性难体现等问题,各地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江西赣州市将农村党员管理载体实体化、直观化,建立了“一册一线”管理机制。“一册”即《赣州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手册》,设置了党员入党时间、参加组织生活、奖惩等14个栏目。“一线”即对党员行为实行“红线”考核,将违反计划生育、参与赌博、不履行服务承诺等行为列为“红线”,对碰触“红线”的党员实行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取消评先评优资格,直至组织处理。
  “过去少数党员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党费靠催、履责推诿。如今有了‘一册一线’,就如同有了一本明细账,哪个好、哪个孬,‘本子’拿出来一看就知道。”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党支部书记谢学文说。
  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阳光雨露,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须臾不能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