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的灵魂

2011-04-18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79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未来5年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行动纲领。《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贯穿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神。应该说,科学发展观是“十二五”规划的精髓和灵魂。贯彻落实《纲要》,必须把握这一精髓和灵魂。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十二五”规划的基本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此,新时期的发展必须有新思维。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发展?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系统阐述科学发展时,不仅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而且强调“更加注重”,并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纳入科学发展的内涵。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
究是GDP挂帅,还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当前,我国发展处在从传统发展理念向新的发展理念转换的时刻。从《纲要》提出的发展思路可以看出,我国正在克服传统“GDP至上”的惯性思维,转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里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现代化概念,蕴涵诸多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内容,举其大者有6个方面: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活殷实。从新世纪之初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预期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上半场”已经结束,“下半场”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更具决定意义。《纲要》规划下一个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正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开题并切入的。
能否自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涉及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问题。如果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就会自觉地推动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含义是全面的:横向上,是“全体人民”而不是“部分人”或“多数人”;纵向上,既关注“当代人”也关注“后代人”,实际上是“多代人”,体现了当代公平与代际公平并重;内核上,指的是“多需之人”而不是“单需之人”。《纲要》在发展部分规划的不只是经济发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改革部分规划的也不只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拓展为“四位一体”改革,即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这些都体现了尽量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需要,是对发展核心价值的新判断和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