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大鞋小”受制约 “量体裁衣”增活力 经济强省加快强镇扩权
2011-04-18 来源:《 人民日报 》 点击数:4842
“强镇扩权”正成为经济强省不约而同的选择。
记者近日到广东、山东等地采访发现,这些省“强镇扩权”的步伐正在加快:继半年前广东佛山顺德区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给10个镇、街道后,广东计划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扩大“强镇扩权”试点范围;山东确定连续3年,每年安排以奖代补资金,建立省级重点中心镇奖励机制,支持经济强镇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强镇扩权”改革试点。
为什么扩权?
责任如西瓜,权限如芝麻
实际上,从2006年开始,“强镇扩权”这项涉及政府纵向权限调整的改革就在浙江等省逐渐展开。2010年开始,全国层面试点启动。中央编办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在13个省的25个经济发达镇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全国试点之外,多个省份也宣布了相应的试点计划:江苏省宣布将在全省16个经济比较发达镇开展试点;山东宣布在10个经济发达镇展开“强镇扩权”试点。
“强镇扩权”的对象是“强镇”,强镇到底有多强?有人的说法是“富可敌市”。
被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是珠三角的一个“超级镇”。据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梁朝坤介绍,容桂街道由以前的容奇、桂州两个镇合并而来,常住人口达到50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人口,工业产值过千亿元,经济总量达330亿元,和内地一些地级市差不多,海信科龙、格兰仕、万和等企业都在这里。
而作为国家确定的试点镇,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的大王镇有规模以上企业80多家,全国500强企业3家、上市公司2家,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2家,镇级财政收入2.57亿元。
为什么要“扩权”?常常被引用的比喻就是:“小马拉大车”,“大脚穿小鞋”, “责任如西瓜、权限如芝麻”。在顺德容桂街道这样一个“特大镇”,以前公务员编制不到80人,却要负担相当于一个县人口的公共服务,典型的“小马拉大车”,为此容桂街道不得不长期以聘请“社工”的方式,解决基层行政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容桂街道又要为区内50万人口和上万家企业提供服务,容桂街道缺少相应的行政权限,企业不方便,老百姓不方便,镇政府无解决权限却要为由此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承担责任,压力很大。
山东大王镇党委书记杨同贤坦言,受现行管理体制影响,大王镇遇到了管理服务难以称心,健康发展难以持续的尴尬局面。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认为,现行的乡镇管理体制延续的是按照农业生产设计的体制,对于那些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强镇”自主作用的发挥。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省,这种“强镇”与管理权限的矛盾普遍存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越是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行政区划面积相对较小的地方,这种改革的迫切性越大。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浙江等省在推进“强镇扩权”方面的步子迈得比较早。从2006年底开始,浙江绍兴县在19个乡镇、街道中,选择5个镇进行“强镇扩权”试点。随后,全省逐步扩大改革范围。这种对纵向管理权限调整的迫切需求其实不仅体现在“强镇扩权”上,浙江在推进财政省管县,加快“强县扩权”等领域步子都走得比较早,迈得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