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耕地,守住我们的饭碗
2011-04-13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4380
正是一年春光好。各地的春耕陆续开始了,期待中的“农耕图”还是那般繁忙景象吗?
“人增、地减、粮紧”——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用6个字概括“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的粮食形势,并认为这种情况“相当长时间缓解不了”。两会期间,政协委员百余件提案集中围绕扶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建言献策。当前,在粮食价格不断上扬、城镇化发展大势所趋、工业化带来土地污染、青壮年农民纷纷进入城市务工的困境下,如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粮食数量和质量的安全,已成为让国人焦虑、让政协委员持续关注的话题。
——编 者
1.
但存方寸土
留予子孙耕
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只有1.38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要确保国家耕地安全
【乡村实景】
近日,石家庄市民杨先生回老家探亲,路过藁城市张家庄镇北龙宫村时,发现村北建起了一处崭新的厂房,与附近绿油油的麦地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去年回家这里还是庄稼,怎么这么快就建成厂房了。”杨先生打听后得知,这是一家生产木门的工厂。另一位被占地的村民倒是满不在乎,“种地太累了,成本高,不怎么赚钱,不如租出去,旱涝保收,一年也有2000多元收入。”
【委员连线】
记者:当前耕地被占情况怎样?
钱克明(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从我国情况看,18亿亩耕地“红线”屡被挑战,耕地总量逐年减少,1996年至2008年耕地减少1.25亿亩,年均减少1000多万亩,到2020年确保18亿亩耕地的压力巨大。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城镇化过程当中很多土地被占之后,在占补平衡过程中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原来很多粮田被占了,盖上楼房了,但是补偿的土地都是一些产量很低、不太适合耕种的边际土地。一些工业区和产业园区,地圈好之后,长期荒废,原来好好的农地都长上了野草,这本是亩产极高的良田啊,看了让人痛心。二是农村用地呈现非农化、非粮化趋势。一些土地被某些企业承包后,不用来进行农业生产。即使进行农业生产,原来可能是种粮食的,现在可能改种花卉。长期这样下去,中国的粮食安全就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而粮食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则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基本面。
记者:有什么好的对策?
刘京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政府工作报告说,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保耕地就是保粮食,国家要从法律层面赋予农民保护和使用耕地的权利,变总理保护耕地为8亿农民维权保护耕地,遏制耕地面积和种植面积减少的趋势,使农民不失地,有地种。同时,政府要做好土地规划和违规惩处工作,解决好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问题。另外还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将土地的使用权和流转权还给农民,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