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专家学者探讨北京旅游发展体制机制

2011-04-11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数:5323

 

建设对应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公共管理体制
  魏小安(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成立不是简单地在政府序列里位置变化,更不是增加多少编制和经费的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建设对应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公共管理体制的战略之举。
  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小马拉大车”,即原有的旅游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已经难以对应大发展的需要。因此,这次调整就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而是战略性的。旅游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面大的特点,如果局限在原有的行业管理体制之下,很多问题只能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力,其间的根本是需要转向旅游的公共管理体制。一个较长的阶段内,旅游管理的工作重点应当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处理好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要充分认识旅游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以服务大发展、配套大空间、发展大产业、提升大形象、发挥大功能、促进大文化、美化大环境为基础定位,发挥旅游业在推动区域新发展、拓展旅游新体系、衍生城市新产业、促进城乡新和谐、提升城市新品质、培育社会新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是全面提升。通过实施社会化战略、特色化战略、精品化战略、生活化战略、转型化战略、科技化战略、系统化战略、综合化战略、双向化战略,致力于打造完美城市、品牌城市、精致城市、人本城市、悠闲城市、数字城市、联动城市、多元城市、开放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旅游业的整体素质。第三,强化功能。在城市建设中,应突出城市文化,构造景城,处处是景,触景生情。第四,是建设休闲城市。政府应致力于提供公共空间、完善产业政策、推动非营利组织、培育市场主体,积极进行休闲城市的创建。并且在居住、工作、交通环节应给予充分的统筹配套,进行休闲化设计。
  二是要转变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宏观管理方面,应完成七个转变。从旅游部门管理到部门协同管理,从旅行社管理到旅行业务管理,从星级饭店管理到住宿业管理,从旅游景区管理到旅游吸引物管理,从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从行业管理到公共管理,从国内管理到国际协作。第二,旅游主动融入中心,纳入主流。国际化、智能化、精细化、城镇化是各个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能够融入这四个方面,就融入了中心,进入了主流。第三,促进转型,强化升级。转型,主要是从比较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到复合型旅游产品。尤其是商务旅游、都市休闲、乡村度假等产品,需要大力培育。升级,主要是精品化发展,是纵向的整合。第四,是全面整合,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在旅游活动和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采取措施,一方面是加强与农业、林业、水利、文化、体育等部门的合作,创造新产品;另一方面是加强与教育、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的深度合作,共同促进服务业的大发展。
  同时,要逐步提升地位。一方面是国内地位,重点是扩大内需,保障就业,稳定社会,改善环境。将出入境旅游纳入平衡国际服务贸易的战略范畴内。另一方面是国际地位,应当争取国际规则制定权、旅游价格安排权、国际秩序参与权。
三是以改革促发展。通过市场化,集团化,提升国际化,创造一体化。更重要的是推进公共化的发展。,是旅游运营要素的扩大。升级和扩大的旅游运营要素,需要大文化、深体验、慢节奏、浪漫气氛、精品化和高科技。目前,北京具备好基础,但参差不齐,长短不一,需要填平补齐。第二,是发展要素的健全。发展要素涉及资源、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科技、文化、管理、产权等各个方面。目前市场没有形成,要素作用不足,国际化程度低。第三,是环境要素的培育。应当弥补自然环境,提升人文环境,改善经营环境,完善市容环境,强化休闲环境,优化交通环境,协调景观环境,严格保护环境,创造好的发展环境。
强化旅游枢纽功能是北京走向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必由之路
邹统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博士、教授)
强化区域旅游枢纽功能是未来北京旅游发展的重点。一个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应同时具有巨大的客流聚集能力与客流发散能力。北京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为“保持北京旅游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旅游首善之区,国内外旅游者首选之地,国际一流旅游名城”。北京要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其旅游发展的核心应该是提高它对区域旅游业的控制力,建设亚太旅游枢纽是强化北京对区域旅游控制力的必然选择。
要建设旅游枢纽,北京更多地必须成为客流的组织者,国际旅游企业总部基地,旅游资本、旅游管理的输出中心。
一是要建设客流枢纽。大力发展游客集散中心,组织客源向环渤海、中国北方地区输送。北京南站成津城旅游枢纽,与天津互送客源。大力发展国际空港交通,建成东北亚旅游活动的互动平台,建设成为中国与东北亚游客互游的集散地。在北京市旅游“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增加了区域合作的内容,以不断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各省区市可以互送游客,近年来,京津之间年均互送游客人数突破700万人次。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首先是建设世界城市区域,必须是以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优势互补为基础,必须依赖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整体发展。
二是要建设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当今世界进入临空时代、高铁时代和远洋时代。建立一种国际化的、立体化的交通体系,才能对战略性资源、战略性通道实现有效影响和控制。北京一方面加强国际空港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与天津的合作,特别是利用天津机场、天津港口优势形成功能互补、市场互联的一体化机制,共同推动和建设北京国际航运中心。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如1小时内能到达天津、石家庄等城市;2小时能到达郑州、济南、沈阳、太原等城市;3小时能到达南京、合肥、长春、大连等城市;4小时能到达上海、杭州、武汉、西安、哈尔滨等城市。除海口、乌鲁木齐、拉萨、台北外,北京到全国省会城市都将在8小时以内。北京南站是北京至天津高速铁路和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的起点站,是北京铁路枢纽主要客站之一。
三是要建设旅游总部基地。北京大力发展旅游总部经济。通过政策、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大力支持旅游总部经济的发展,形成一批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旅行社、旅游信息和旅游金融服务企业,引导大型企业集团向北京集聚。形成向周边的客源、资本、管理、信息输出中心。
提升政府综合协调的能力,鼓励企业、社区参与目的地管理,建立政府服务、企业支撑、社区互动的管理协调机制是未来北京进行目的地建设,实现多方共赢局面的重要保障。
构建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旅游委的首要工作目标
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旅游局变更为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绝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也不是简单的升格或者部门扩权,意味着旅游业正式进入了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体系,旅游系统应以改革的精神和务实的操作稳步推进宏观战略意图的实现,在科学把握当前北京旅游产业的现实格局与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构建旅游经济运行和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应是新成立的旅游发展委员会的首要工作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熟悉旅游目的地的构建和微观层面的行业管理工作,而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都市旅游经济运行如何管,特别是如何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应当说全国都还没有成熟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北京需要积极探索,开展更多的试点工作。旅游管理要重点抓好需求面和市场面,通过旅游消费需求去引导市场,进一步调动各区县政府和旅游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规范保障供给,以创新促进发展。
主要的工作抓手包括但不限于:与财政、金融、发改等部门建立旅游发展基金,通过基金的征收与支出重点调控包括土地、资源、技术和劳动力在旅游领域中的流量与流向,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和行业协会定期发布旅游经济运行的宏观信息,或者相关行业的经营数据,引导产业投资和企业经营行为。建立动态调整的旅游产业发展目录,适应会议、展览、奖励等旅游新需求,通过鼓励性的政策和窗口指导去培育旅游综合体、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宿营地等旅游新业态。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有针对地性建立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考核体系。由于旅游产业空间的不断延展,我们还需要着力于区域合作机制和部门间的工作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