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专家学者探讨北京旅游发展体制机制

2011-04-11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数:5324
抓好北京旅游发展的若干关键领域和重点工作有七点要引起重视:一是要加强产业融合和非传统旅游资源的开发,率先实现旅游经济强市,把旅游业真正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二是以游客满意度提升为导向,持续推进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建设。这两项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基础,也是基本保障,必须在给战略上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客观地讲,都还没有破题。还有如何让市场机制在旅游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如何有效地界定政府、中介组织和市场的作为空间?在北京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更迫切需要从战略上破解。三是北京的乡村旅游搞了这么多年,特别是“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策略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都市依托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今天更需要从民生的角度,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四是逐步解决市场秩序长期失范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一日游和黑车、黑导等。五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把北京市民的出游的权益保护和品质提升问题纳入到政府视野中。六是旅游委内部资源的整合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建立和完善适应大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旅游者到达的地方就有旅游权益的保护问题,旅游供给链条的每个环节也多多少少与旅游委的工作有关,不可能无限制扩张行政管理机构的工作边界,把所有问题都纳入旅游委的工作框架中加以解决。这里有一个外部协调的问题,需要创新工作机制,把旅游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导入政府的每个部门,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去为旅游服务,而不是把所有的资源都纳入自己管理的边界。最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产业支撑。旅游这一大产业,没有的人才和稳定可靠的智力支撑是无法持续发展下去的。这方面也要有大视野和大思路,比如旅游大学的组建,就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北京不要受现有的学科目录局限,也不要受部门职权所局限,先行先试,闯出一条新路子来。
响应泛旅游时代城市管理,推进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吴必虎(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进行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响应泛旅游实践城市旅游管理,推进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可以从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城市旅游目的地管理以及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三个层面来看成立旅游委的必要性。
首先,从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看,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走到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体验旅游,旅游业已经从大众观光的“门票旅游时代”向观光游览、商务旅游和休闲度假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泛旅游时代”转变。与大众观光旅游相比,泛旅游打破了传统旅游产业的界限,使得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得到扩散和增强。泛旅游时代具有旅游者泛化、旅游活动的泛化、旅游活动空间的泛化、旅游产业的综合化的特点。今后旅游业发展将会涉及除酒店、旅行社、景区以外更多更广的行业。因此,成立具有更强综合协调能力的旅游委,将比原来的行政管理体系更能起到推进旅游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其次,从城市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角度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之间互相依赖,城市功能发生转换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旅游目的地化的趋势,而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它与景区目的地有着很大的差别。城市作为旅游吸引物,是依靠城市文明的魅力、城市的总体形象来吸引旅游者,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范围无法明确划分,属于开放型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除了传统的景区景点和节事活动,还涉及城市的治安状况、公共交通便捷性、住宿条件、商业购物、银行金融服务等,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和质量提升。因此,从城市旅游目的地性质及其管理要求来看,北京市成立旅游委将更有利于推进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从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方面来看,目前世界公认的几大世界城市伦敦、纽约、东京,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而目前来看,中国尚未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北京要变成国际一流旅游城市,需要重新设计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国际一流目的地建设,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调节,鉴于中国和东方文化系统的不同特点,需要更强的政府主导能力。此外,北京旅游在中国建设世界最大目的地国家过程中,承担着中国政治首都和国际旅行旅游首选目的地城市的双重角色。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要求北京市更多地肩负起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社会责任,要求北京市政府对旅游的干预、处理能力都要提升,因此,成立旅游委,将有助于北京早日实现建成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
成立旅游委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体制保障
张辉(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立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将站在更高层面统筹协调旅游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可以将以前分散的行政、市场、人力、资本、自然等资源有机整合起来,统一资源管理权,将单一部门的行业管理转变成多部门协调的综合管理,有效解决北京旅游业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等问题,从而从体制上保障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建设。
首先,成立旅游委是管理后工业社会背景下旅游新业态的需要。当前,北京已属于后工业社会经济形态,服务业高度发达,产业融合进程日益加快。旅游与农业、工业、科技、娱乐、会展、房地产、医疗等多个行业的融合日益加速,出现了诸如自驾车俱乐部、养生山庄、休闲农庄等旅游新兴业态。新业态涉及旅游、发改、文化、体育等多个部门,而基于传统产业形成的管理体制和很难解决产业融合后的新型产业管理问题,需要新的组织去领导。
其次,是协调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的需要。国际一流旅游城市不仅是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更是一流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北京已经有了市域层面的旅游集散中心,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北京作为环渤海区域旅游的枢纽,加快朝“环渤海区域旅游集散地”转变,将周边的天津、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等区域旅游二级城市整合起来。旅游发展委员会将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北京和环渤海城市之间的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是推动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功能的需要。一流的旅游城市要求有一流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城市环境等与之匹配。北京必须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加快城市建设。完成这项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旅游部门很难协调,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将大大有利于这一工程的推进。
最后,是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需要。北京旅游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原有那种主要面向本地居民的公共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旅游功能的新需求,必须从旅游者需要出发,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是孤立进行,有些旅游公共服务由旅游部门主导,有些则是通过其他部门、各类中介的参与而实现。旅游发展委员会将在协调公共服务提供部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有五点政策建议。一是放宽行业管制,构建大旅游统一管理体制。二是协调放宽签证政策。根据国际惯例和旅游发展需要,对某些特定客源如商务旅游者实行短期旅游入境免签或落地签证。三是加大对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和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用于支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集团化、国际化发展以及对旅游重大项目进行扶持。四是土地政策向旅游项目倾斜。优先安排旅游项目用地,简化旅游用地手续。五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北京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
发展都市旅游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核心
戴学锋(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大力发展都市旅游的时机。首先,建设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为北京发展都市旅游注入了新理念。其次,这些年北京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都市旅游提供了城市功能的硬件基础;奥运的成功举办,为北京留下了更多的标志性建筑;东城区与崇文区,西城区与宣武区的合并,更加有利于传统京味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南城战略等城市扩展战略的实施,使得北京建成区的面积逐步扩大,为新型都市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北京旅游委的组建,为从更高层面上全面推进都市旅游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当前发展北京都市旅游应重点关注以下四点:首先,尽快从发展思路上,确定都市旅游的战略地位。其次,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都市核心区内,并将大栅栏、琉璃厂、什刹海等特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为高品位的都市中心休憩区(CRD),保留复杂的街巷、传统建筑风貌和原驻民,引入创意产业理念、多元投资主体,发挥街道的积极性调动社区和原驻民的参与,形成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综合性都市中心休憩区(CRD)。第三,在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都市旅游发展的需求,如南中轴森林公园,应按照都市公园的理念建设,大型标志性建筑也应考虑旅游的功能。第四,充分利用旅游委的高层协调功能,将都市娱乐、都市购物、都市休闲等原属文化、商业、规划、城建、街道等不同部门管辖的方面与都市旅游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曾以京味文化独领风骚的北京,在新的时代,凭借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和旅游委组建的东风,充分发挥文化、科技、信息以及经济中心优势,将北京建设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首善之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是绝对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