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南:从“没落贵族”走向“新贵公子”
2011-03-15 来源:搜狐旅游 点击数:7889
位于民权路一段90巷市场内的永盛香与万香两家传统饼铺,以制造旧式糕饼著称,亦是婚丧喜庆、神明祭典、弥月祝寿等礼仪用饼的名店,店中的椪饼、面粉酥、红龟、红圆、面线供品等,都是一般饼店难得一见的糕点。
国华佛俱店开业20余年,店主黄明仁年少时曾拜师习艺,历经严格的学习过程,对于神像雕刻、安奉仪典,颇得精髓。府城的神像雕工傅承自福州、泉州二大系统,由于民间信仰隆盛,神佛共祀,分香交陪,神像雕法融合交流,已发展出本土特色;一般神像以樟木或檀香为素材,制作时须选定好日子由老师傅“开斧”,雕出神像形体,再由小师傅磨光修饰,涂红土、上漆、上色、配上佛衣、佛帽即成一尊神像;道教的神像背后通常都留有一小圆洞,以备放置虎头蜂、珍珠、玛瑙等宝物,增加神明灵气之用,即所谓“入神”。
振发茶行原名盛发茶行,原设于水仙宫后,以供应福建武夷茶为主,为南势溪一带的茶庄。由于先人乐善好施,留下诸多传奇;历经四代的经营,店中仍保有百年老招牌、木柜台、木架、锡制茶桶等家当,透露着先祖传家的风范,茶桶上画有武夷名峰奇种,峰峰相连,品茗之余,亦可神游神州名山峻岭。
盛发锡器佛俱行先祖以制作顶下桌传家,店主陈冠宏承袭父亲的手艺,改以锡器的产制为主。锡的原料产自马来西亚,纯锡的成品价位偏高,是庙宇壮盛门面的摆饰或富裕人家日用的食器。早期庙中或住家神明桌上的烛台、饯盒、花干五婿都以锡铸造;饯盒为神明桌前的小供台,设有内槽,古时男女合婚,可将双方的生辰八字置入盒内,请示神明两人是否适合缔结姻缘。
永祥佛帽工艺社以佛帽的制作著称,店东林振昌入行近30年,对于各种神明冠帽顶饰风格的掌握自成一家。佛帽分为纸、金、银、铜各种材质,经久耐用,每逢神明生日或庙宇建醮等特殊节庆才会更新汰换,因此店家多兼卖神衣、桌裙、佛龛、灯饰、烛台等各式佛具。
民权古街 大名鼎鼎的“全台街”
民权古街西起大井头(今永福路、民权路交叉口),东至鹫岭顶(今北极殿、天坛一带),宽约15公尺,长达300公尺,即今民权路二段一带,是台湾条规划完整的欧式大道,后300余年,为台南市街的中心,也是台湾重要的发祥地。
如今老街虽已沉寂,老一辈的府城人对于街坊的旧名号,依然琅琅上口,民权路、民生路一带,至今仍散置着清代的传统旧构或日据欧式建筑,其中不乏年代久远及首度创设的陈年建物。一路走来可陆续探访全台座西式医馆、间报社、最古老的气象站、号称台湾首庙的天坛、长老教会在台的发祥地……,至今仍有脉路可寻,不愧是“全台街”,漫步其中即可细品此地的宗教信仰、文教活动、地理变迁,仿若翻阅一部台湾发展史。
看西街教会
早期看西街一带滨临台江,为五条港船运重点,建筑皆坐东朝西,故名看西街。1865年英国长老教会宣教士马雅各医生抵达台湾府,于看西街(今仁爱街)设宣教所,展开医疗与传教活动,成为长老教会在台宣教的先端,看西街则被视为长老教会的发祥地。今日所见看西街教会,为1951年后迁建,建筑采巴洛克风格,以圆顶、列柱及屋顶上十字架最为醒目;教会除宣教活动外,定期举办社区医疗讲座与亲子教育,是街坊中充满活力的“百年老店”。
天坛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于承天府外筑台祭天,以延明祚,先民称为天公埕;清咸丰4年(1854年),官民集资于旧址兴建天公坛,奉祀玉泉大帝,因渊源久远,号称全台首庙。天坛虽历经多次修建,庙中仍可见精致古物,其中尤以拜殿前的“一”字匾及前后殿中多对龙柱,最负盛名。
台南测候所
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为掌握全岛气象状况,于1897年先后在台南、台北、澎湖设立测候所,为光复后气象站之前身,台南测候所是同一批建筑中尚维持原貌的建物,颇富历史意义。因应气象观测之需,测候所建成近圆形的十八角楼,内部为三层同心圆,环环相扣,圆心向上延伸设置观测仪,为当时的建物,因造形特殊,府城人戏称为“胡椒管”,曾经是当地醒目的地标;目前气象站已迁移他处,此地预定辟为气象博物馆。
奎楼书院
清代于全台设置60余所书院,台南一带即拥有18座,奎楼书院为台南目前仅存的二座之一。奎楼书院原称中社书院,创于雍正4年(1726年),原址在今永福国小旁,为地方士绅鸿儒交流诗文、议论时事所在,迥异于一般书院;日治时期因市区改正而迁于现址,院中仍保有嘉庆、道光年间的匾额、柱珠、石狮等文物。
台南神学院
1876年马雅各牧师以台南、旗津所设的传道班为基础,创设台南大学(即今台南神学院),成为基督教长老教派培育传道人才的大本营,由巴克礼医师出任首任院长,同时在此发行教会公报,为台湾间报社。神学院后方的新楼医院建于1900年,为台湾座现代化医疗机构,今日面貌乃光复后陆续改建。
- 上一篇:南沙湿地 三月鸟欢歌
- 下一篇:元谋 “疯神”捏造的神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