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周小川:让百姓手里的钱更多更值钱

2011-01-28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4049

   ●利率调整要考虑它的经济条件和正负两方面作用

  ●从中期看,存款的平均利率必须高于CPI,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时点都是这样

  “十一五”时期老百姓手里的钱变多了

  记者:“不能让老百姓手里的钱毛了”,您的这句名言道出了央行的重要职责是维护币值稳定。您觉得“十一五”时期,老百姓手里的钱有什么样的变化?

  周小川:变多了。首先,这5年大家的收入大幅增加。其次,“十一五”时期物价水平除了头两年偏高、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下行外,基本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往往将通货膨胀目标定在2%左右,新兴市场国家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讲,既要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又要防止陷入通缩。此外,老百姓还可以选择存款、债券、股票等各种保值增值渠道来管理自己的收入,而多数渠道的价格在这5年中是比较正常的。收入增加,物价平稳,没花掉的钱还能保值增值,老百姓手里的钱当然是变多了。

  记者:去年有报道称,中国的货币超发了。物价上涨是否和我们新印了很多钱有关?

  周小川:所谓“货币超发”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概念。在计划经济中,实物经济生产多少东西是固定的,价格也是固定的,货币发行须与实物经济一样多,超过了就叫超经济发行。这个概念与市场经济是矛盾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有很多钱在循环,还有很多国际经济活动,价格也不是固定的,所以评论货币政策应当用货币供应量偏大还是偏小。

  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扩张性的,我们有意扩大货币供应量,这是非常正确的,否则会像世界上许多国家那样出现经济萧条的现象。但也会带来副作用,由于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效应,这种副作用会慢慢显现。宏观调控就是这样,应对危机需要有力的调整,危机过后可能需要一些反向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