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打造我国跨国公司——专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出: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记者:“十一五”期间,“走出去”快速发展,与“引进来”共同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两个车轮。在大力发展外贸、积极利用外资的进程中,我国对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迈出了新的步伐。请您谈谈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取得的成绩。
张晓强:目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实际利用FDI(国际直接投资)最多者,也是境外投资最多者,我国企业逐渐成为跨国投资舞台上一支活跃的新生力量。据统计,到2009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累计已超过2200亿美元。2002-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年均增速高达57.9%(从27亿美元增长到418.6亿美元)。2008年,我国对外投资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而我国的对外投资从100多亿美元(2005年122.6亿美元)发展到突破500亿美元,只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特别是2009年,在空前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跨国投资同比大幅度下降近40%,而我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同比增长6.5%,达433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178.4亿美元,同比增长43.9%。
金融类对外投资也有较大发展,2006年35.3亿美元,2007年16.7亿美元,2008年140.5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银行业并购出现高潮,2006-2008年,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实施的收购涉及资金近190亿美元。截至2009年底,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累计完成营业额3407亿美元,其中2009年完成777亿美元,约为2002年的7倍。
记者:令人欣慰的是,一批“走出去”的国有企业通过开展国际化经营不仅拓展了业务,提高了技术、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请您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张晓强:的确是这样。按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我国内地已有13家企业进入2008年世界发展中经济体非金融跨国公司100强,并且有中信、中海运两家企业进入2008年全球非金融跨国公司100强。同时,以国有企业为主力军的对外投资,也在弥补国内重要资源不足、获取先进技术和人才、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带动国内设备和技术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通过新建、并购和参股等多种方式投资,开展国际资源合作。二是通过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投资高技术项目,以及收购境外资产等方式,参与国外高新技术合作,有效支持国内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三是通过将产业布局的视野逐步扩展到全球范围,为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做出贡献。四是有效带动国内的生产和出口。我国企业在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和制造业项目,有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内容,涉及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都优先使用国内技术、生产设备和原辅材料,对出口带动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