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如何延年益寿 避免被列入濒危名录
什么样的遗产会被列入濒危名录?一是破坏了遗产自身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二是遗产及周边环境的整体性受到破坏。遗产地外围历史环境所面临的现代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挑战,在国际上具有普遍性。在我国的不少世界遗产地,为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兴建了许多新建筑而导致遗产周围过度商业化;有的在遗产地周边实施掠夺性开发、破坏性建设;有的紧邻景区建星级宾馆、饭店、修缆车、索道等现代设施,这些情况,都严重破坏了遗产的整体性。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和遗产地三级的监测体系。尤其是国家文物局进行的主动监测和反应性监测越来越多。比如2004年成为世界遗产的大同云冈石窟,一直深受空气污染、酸雨、煤灰、居民生活的排放物的影响,2009年大同市耗资5.6亿元对景区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然而人工湖、仿古商业一条街、窟前道路和广场等项目均在云冈石窟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而且未依法履行审批程序,对遗产真实性造成很大的损害,国家文物局多次派调查组赴大同督察,多次约见大同市相关领导,还与文物专家一起召开调查处理专题会议,促成问题的解决。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申遗只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而不是的选择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各地出现了一股申遗热,但事实上进入世界遗产的通道越来越窄。
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01年底作出决定:全世界每年入选项目总数为30个,每个国家每年最多只能有一处入选。在2004年的第二十八届苏州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又调整为一国一年可以申报两项世界遗产(但至少一项是自然遗产),提名总数也增至45。在第三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共有30个国家申报了30项世界遗产候选项目,只有14个国家申报的13个项目最终被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为了挤入世界遗产名单,前些年流行的捆绑申遗、联合申遗也频频受挫。国家文物局于2006年12月15日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由原来的60多项瘦身到35个,现在还有32个正在排队等待,即使顺利的话,也要排到本世纪中叶了。
关强坦言,中国疆域辽阔,文化、自然遗产极为丰富,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远不止目前的38处。目前预备名单中的项目也都是非常有分量的。预备名单其实也是一种监测,一处遗产一旦进入预备名单,必须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制订的标准进行筹备。这种筹备包括对遗产本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修缮、整治,建立相关机构,编制总体规划;阐明突出的核心价值等等。
文化线路是目前申遗的热点,但中国这部分遗产的整体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以大运河为例,首先是家底不清,经历了长时间变迁,许多遗产消失了。其次是保护体制不完善。大运河作为目前还在发挥作用的航道,一直由各地水运部门或交通部门分段管理。人们只注意“黄金水道”货运量的增长与否,很少去关心运河文化的保存。文物部门大多未能主动介入对大运河文化遗存的监控。三是乱开发严重。大运河一些沿岸城市以运河为品牌开发房地产、拆毁原先的风貌,极大地破坏了运河的历史文化符号。所以大运河进入预备名单,意味着保护提速,必须尽快立法、编制保护规划才有可能在2014年顺利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