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中国经济转型提升的方向
产业结构:由工业立国向产业协同转型提升。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占较高比重有客观原因,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2007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只有45%,占GDP的比重不到20%,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重分别为60%—70%和43%左右。由工业立国向产业协同转变,应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切入点,高度重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推进产权多元化,在市场性整合中扩大企业规模,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区域结构:由板块崛起向区域协调转型提升。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以“四大板块”即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为主要载体的,侧重于从抑制地区发展差距扩大方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是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应继续推进。今后完善区域经济结构,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和谋划:,更多考虑各地区具体的发展定位、产业分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一步理顺“四大区域板块”与“四个主体功能区”的关系。第二,这些战略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的是上世纪80—90年代以及本世纪前10年的区域发展现状,在本世纪20—30年代如何发展,需要有升级性的战略考虑。第三,这些战略主要是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基础的,还应在区域战略和政策的细化和具体化上下功夫。此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除了考虑生产力差异因素,还应重视空间布局因素和民族人文因素。以空间布局因素为例,“主体功能区”就是优化空间布局的一个新构思,它立足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开发潜力,在统筹考虑全国开发情况的前提下,明确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功能定位,有利于发展空间布局相对均衡。
城乡结构: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发展转型提升。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除了发展的问题,还有深刻的体制性问题。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突破口,宜选在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权利方面。为此,应改革创新相关体制,加快农民工身份转换。首先应考虑让技术型、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先行者,然后再逐步扩大共享范围。下一步,在城镇化发展格局上可按“立体网络型”来展开,即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及小城镇为基础,以大带小、协调并举,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