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日文版
公告:  
 文章正文

广西梧州市蒙山县长坪瑶族乡

2010-10-25 点击数:16354

   长坪瑶族乡位于蒙山县北部山区,境内崇山峻岭,距县城18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11°31’~111°00’,北纬24°19’~24°00’。东界昭平县,西交新圩乡,南接西河镇及蒙山镇,北与荔浦县毗邻,全乡总面积为132.6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东护村。因过去设乡时,政府驻地在长坪村,称为长坪乡,沿用至今。
       全乡皆坐落在大瑶山余脉,地貌以高丘陵、低LLI为主,地势东、北、西三面高,自北向南倾斜,东北西周界均以大山背围绕,三妹岭、石闸门、长滩顶、天门堂等高峰均落在边界山脊上,海拔均为700米~1160米,林地一般海拔为400米~800米,境内山岭陡峭,沟壑深。耕作区多在海拔700米以上,是梧州地区地势的乡(镇)。土壤属寒武系的砂岩类砂页岩(紫色砂岩),以坡积形成地带的红壤为主。有少量的黄壤和潴育型水稻土、侧渗型水稻土。南部与蒙山镇交界的倮倮顶,海拔1101米,是乡境内的峰,也是蒙山县的第二高峰。源于荔浦县的茶山河从乡北部人境,自北而南纵贯全乡,流入茶山水库,然后注入湄江。该河在乡境内长约23公里,落差208.6米,平均流量为3.8立方米/秒,水能蕴藏量5778千瓦,可供发电装机容量5200千瓦,现建有茶山水电站(由县里管理),年发电145万千瓦时。由于该乡属高山丘陵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林密沟深,平均气温较县内其他乡(镇)一般低2℃左右。
       据旧志记载,该地明代以前就有人居住,而且“百姓居三,瑶壮居七”,是民族杂居地。长坪瑶族乡在清代时属东平里,民国时期归城厢乡,1952年成立长坪乡,属第六区管辖。1958年,是永安公社一个大队,1961年归西河公社,复长坪大队,1969年4月,成立长坪公社,1984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长坪瑶族乡,辖东护、长坪、三妹、南垌、六坪5个村委会,38个自然村(屯),有750户,3063人,其中农业人口2940人,非农业人口123人,瑶族2499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81.59%。
       长坪瑶族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山峦起伏,高低悬殊,气候上有“阴阳坡,差得多”的特点,年均气温18。C~19。C,东北方向的三妹村气温在16。C左右,年均降雨量1454毫米,为全县最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薏米、旱谷、红薯等农作物。海拔800米以上有常绿阔叶混高林,海拔800米以下有杉、松、薪炭林和八角、油茶、油桐等林木,并拥有1.2万亩原始森林的古修自然保护区。在乡境内,蒙山县最大的茶山水库也与乡境毗邻,给发展养鱼、旅游业带来潜力和生机。全乡总面积198000亩,其中山林115095亩,水田1395亩,旱地690亩。
       农业是该乡的经济支柱,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旱谷和薯类。过去,由于山高水冷,日照时间少,大多数农户只种一造水稻,产量仅有200公斤,高山的农户还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耕作。改革开放后,引进了杂优水稻,海拔较低的田均改成了两造,亩产产量也提高到395公斤,玉米、红薯、木薯都在山地种植。过去粮食不够吃,用它们掺在米中替代主粮,现在这些杂粮都用作猪饲料。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在解决了粮食问题后,他们想方设法挖掘林地的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在已砍伐树木的山坡上种生姜,然后再栽种松、八角和毛竹等,待生姜收获后,树也长大起来了;松树生长期长,就采松脂,加工成松香,待成材后再砍伐。这样既充分地利用了林地资源,又避免过多过繁的砍伐,保证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群众在全乡的坡坡岭岭上种下12万亩松林、3万亩杉木林、5800亩八角、4300亩油茶、2560亩毛竹,只见漫山遍野,层桔叠翠,郁郁葱葱。如今,长坪瑶族乡森林覆盖率为90%,是蒙山县各乡镇最多的。
       畜牧业中,养猪最为大宗,也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过去,农民养猪为过年,很少作为商品出售,步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农民充分利用山地好种玉米、红薯、木薯的优势,大养其猪。一些有远见的农民还办起了小型养猪场,用科学方法喂养,常年有猪存栏15~20头,每年均有万把块钱收入。一般的农户家中也养有猪3~5头不等。鸡、鸭还是以家庭饲养为主,每家养3~10只,作为喜庆节假日加菜和款待客人用,很少上市交易。养蜂也是农民创收的方法之一。漫山遍野的鸭脚木,是很好的养蜂资源,如今已经有40~50户瑶族群众加人养蜂行列。
       长坪瑶族乡的乡镇企业由于受到交通、地理环境位置和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基本上还停留在创业阶段。乡党委、政府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创造宽松的投资和生产环境,先后办起了中华竹鼠养殖场、小型酒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和汽车运输站。
       长坪瑶族乡的土特产有八角、笋干、香菇、茶油、生姜,其中茶油以质好、味香而著称,深受市场欢迎,生姜、八角最为大宗。所产出的生姜香辣爽口,色泽鲜明,远销区内外,也为当地群众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长坪瑶族乡远居蒙山县一隅,四面环山,境内峰峦起伏,坡高路陡,交通十分不便,有“望山跑死马”之说。群众要赶圩,必须两头“黑”,即黑天出发,摸黑回家。闭塞的交通大大地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改变交通落后的面貌,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先后修建了山区公路和机耕路83公里。过去开门见山、出门爬坡的农民群众终于坐上了汽车、摩托车。有客车下广州,上荔浦。公路的修通,使山区的经济建设如虎添翼。
       尽管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蒙山县就设学堂,办教育,但因长坪乡属穷乡僻壤,人们都忙于生计,无力办学,所以几百年来,学风难过倮倮顶,直至民国时,乡里的学子才能到县城或邻乡求学。解放后,1950年,学风渐兴,长坪乡用榨油作坊的破庙,办起了几所小学,课程有语文、算术、体育、图画等。1955年开办高小,增设了自然、历史、地理、农业常识、体育、汉语拼音等课程。1969年办起了长坪初中,在县里“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办学原则指导下,在秋季办起了高中。1977年,收缩初中设点,撤销了社办高中,改为初中。长坪瑶族乡成立后,科教兴国的思想深入人心,学校教育和教学设施迅猛发展和日臻完善。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泥茅、泥瓦结构的校舍,已逐渐被钢筋水泥的教学楼所取代,师资力量也得到加强,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据1999年底统计,全乡有初中1所,在校生254人,教师27人;小学6所,在校生972人,教师66人,入学率达100%。
       据史书记载,自古以来,蒙山县是壮、瑶族和汉族的聚居地,有“百姓居三,瑶壮居七”之说。瑶、壮族人民在反抗明王朝封建统治和土司的残酷斗争中,被大批逐杀,避居深山野岭。直至清初,这里仍是“土瘠而民贫,人少而多石”之地。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大批外地人移民涌入。他们当中,有汉族、壮族,也有瑶族,日久天长,就融入了当地的瑶族当中,形成了瑶族中的盘瑶、民瑶和山子瑶等支系。瑶族中的黄、陈、李、邓等族姓都说自己的祖先来自广东、湖南等省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等地,在这里定居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蒙山土白话和桂柳话是长坪瑶族乡各族群众的公共用语。瑶族之间因支系不同,语言也迥异。盘瑶说勉话,民瑶操标曼语。经济生活上当地瑶族以耕种水田、山地为主,兼营林业。一天三餐,以大米为主食。过去因水稻产量低,时常以玉米、红薯替代,白菜、芥菜、猪肉是佐食的菜肴;鸡、鸭、鱼等,主要用在喜庆、祭祀日或用来招待宾客。宗教以自然崇拜为主,祭祀盘王、祖先、土地神和社神等。做法事的师傅为道教信徒,属茅山派和肖王派。
       农历八月十六是“修路节”。该日,盘瑶举行隆重的庆祝纪念活动,男女都盛装打扮,奔赴村外旷野所设的歌圩,在那里他们唱起了“盘王歌”,深切怀念祖先的历史,男女青年用对歌形式互相结交,倾诉爱情,并跳起古香古色的“师公舞”来庆贺自己的节日。
       八月十五,则是民瑶的传统节日。节期,全村人凑足钱,买回活猪,包粽子,到村边庙宇祭诸神,祈求它们的保佑,让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山湖秀色,为蒙山县八大自然景观之一。1975年,长坪瑶族乡附近的茶山冲口筑起拦河大坝,使茶山冲变成一个碧波万顷的高峡平湖,湖区草木繁茂,鸟语花香,湖中波光粼粼,鱼翔浅底,山光水色,相映成趣,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三妹村的传说,和宜山刘三姐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相传古时候,有个瑶族姑娘叫刘三妹,长得聪明伶俐,擅长唱山歌,因在赛歌中唱赢了陶、李、罗三个秀才而名闻遐迩。在她的影响下,群众唱歌的热潮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当时,州官以唱歌有伤风化为由,下令禁歌。刘三妹的哥哥怕妹妹唱歌得罪官府会株连全家,便阻拦三妹唱歌,见三妹不为所动,设下诡计,将三妹骗下山崖瀑布,想将她害死。刘三妹在悬崖下唱了七天七夜的山歌,遁人石壁裂开的洞中得道成仙。从此,人们把刘三妹成仙的山叫三妹山,她所在的村庄也.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