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游产业开发>>理论研讨>>正文
理论研讨

超越丝绸之路的甘肃旅游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数:5176    更新时间:2010-10-25 10:07:11    

本文是中国旅游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休闲标准化委员会主任魏小安201077在兰州丝绸之路旅游论坛上的演讲:

今天是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古丝路,新思路”,我比较赞成新思路,但是不赞成古丝路,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超越丝绸之路的甘肃旅游发展”。我次走丝绸之路是1990年,大体上把甘肃都走遍了,我当时有两个感想:个感想是历史厚重,文化深远,但是旅游是很轻松的事,应该让历史变得轻松,让文化变得时尚,让山川变得亲切。第二个感想是有很多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比如我那次看到了海市蜃楼,也正是那次之后,我才知道海市蜃楼指的是气象现象,海市指的是海面,蜃楼指的是戈壁,海市难得一见,而蜃楼常常可见,常常可见就意味着可以成为产品。再比如吃敦煌的李广杏,吃到不能再吃了,忍不住还想再吃一个,这种细节给我的印象很深。中国从旅游发展以来,首先就提出了丝绸之路旅游,到现在已经30年的时间了,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旅游路线也有20年时间了,我们还在研讨这个题目,就需要研究是不是这个题目本身有问题。

一、关于丝绸之路旅游

1、关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文化课题,因为从历史上来看,丝绸之路首先涉及到华夏民族的疆域拓展,从汉武帝开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气魄和气势。其次涉及到中西文化的交流,构建了世界文化史上的独特现象,各种文化在这里都汇集起来,对我们当前的日常生活仍然发挥着作用。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物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个时代是中国次大开放的时代,就现在来说,一般称作“胡”的物产都是那个时代的结果,包括胡琴、胡萝卜等。第二次开放的时代是在明朝,明朝引进的蔬菜都叫做“番”,比如番薯、番石榴等。第三次大开放的时代是清末明初,那个时期进来的物产叫做“洋”,包括洋芋、洋火等。最后一次大开放的时代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现在这个时代呼应了中国历史上的次大开放,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所以,就现在而言,丝绸之路是一个学术宝库,也是学科的发源,专门有敦煌吐鲁番学,这么小的一个地名构建了一个学科,在历史上是不多的。反过来,正是由于一个重大的历史文化课题,所以社会影响极大,专家评价极高。但是我们要从旅游的角度来研究,从产品的角度来落实,从市场的角度来开拓,也不能人云亦云。

2、关于丝路旅游

(1)发展现状。从旅游者和旅游市场的角度,丝绸之路这个问题应该更深地思考。80年代的时候,国家推出了一环两线,一个大环即京、西、沪、桂、广,始终是入镜旅游的主体,一般次到中国来的外国团队旅游者,走的都是这个路线,但是这个路线里没有丝绸之路;两线一是长江三峡旅游线,在80年代初就提出来了,到90年代达到高潮,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现在情况有所转变,以游船为主要载体,为岸上的景点形成了丰富船上生活的一种内容,所以长江三峡这条黄金旅游线确实一直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另外一条是丝绸之路旅游线,从8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一直停留在概念上,不能说不重视,大家都非常重视,丝绸之路的规划也做过很多次,最近一次,国家旅游局专门组织了丝绸之路旅游规划,世界旅游组织还专门召开过丝绸之路旅游发展会议,如果从重视的程度来说,可以说是空前的,如果从重视的力度来说也应该说不低,铁道部也专门组织开发了东方快车,基本上是按照英国东方快车的模式进行的,但是最后还是开不下去。如果重视不够,我们可以说是工作的原因,但是我们宣传了30年,呼吁了30年,开发了30年,还是没有发展起来,恐怕就不能只说是工作的原因,所以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2)问题。,路线长,交通差。境内的丝路长三千里,国际上还有八千里的丝路,这么长的路线,在传统的交通模式下难以形成产品,丝绸之路旅游多年以来一直是概念没有形成产品,一个客观的原因是缺乏形成产品的客观条件。在原来的交通条件下,如果要把丝绸之路走下来,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发展不起来。

第二,景点多,距离远。丝路的景点很多,但是一个点到一个点的距离都比较远,尤其是比较有名的很远,从兰州到敦煌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像从北京到广州,这也是客观制约之一。这两个制约中,现在交通方面在逐步地改善,其他并没有改变。

第三,很有说头,很少看头。丝绸之路的历史极其悠久,说到任何一个点都有悠久的历史,可是到现场看到的东西不多。比如阳关、玉门关,我们从小读唐诗,心中就有一种向往,但是到现场一看,和心目中想象的差别太大了,这就涉及到对丝路的期望和丝路现状反差的问题。

第四,小众市场,大众影响。国旅总社曾经花三年时间组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团,每个团员都是富翁,都有自己的老爷车,63辆老爷车从新疆出发,一站一站地往下走,手续极其复杂。一路上走到哪里,首先是请当地的公安出来沿线保卫,所以国家旅游局每天都要关注这个团的进度。曾经有一次到了嘉峪关,当时已经是晚上六点了,嘉峪关早就关门了,事先没衔接好这个事,旅行团把电话打到我这里,我给国务院值班室打电话,国务院值班室给甘肃省政府再打电话,最后打到嘉峪关,前后半个小时,在90年代上半期,这个效率是非常高的。最后老爷车到了北京,总社的利润是150万美元,当时是大钱,而且沿途都获益。这是一个典型的活动,但是像这样的是小众市场,可是多年来实际上形成了大众营销,很自然就陷在了丝绸之路的误区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极高,旅游价值大打折扣,市场价值不对等,在丝绸之路旅游方面,没有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没有形成一个产业聚集的发展格局。

3、发展思路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核心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符合规律,凡事都有规律,旅游的发展有一系列的规律,比如产品的开发有开发规律,市场的运营有运营规律,我们对这些规律认识到了吗?认识透彻了吗?甘肃不能成为丝绸之路永远的过境地,所以我提出来超越丝绸之路的甘肃旅游发展,归纳起来是四句话:

,换件衣服:独立旅游目的地。甘肃是一个独立的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丝路的过境地,更何况我们一讲丝绸之路,一头是西安,一头是新疆,现在丝路起点是看洛阳了,中间是路过,如果坐飞机,路过都谈不上了。

第二,戴顶帽子:大汉民族的兴盛。这顶帽子在甘肃体现出来的是大汉民族的兴盛,西安合适的是唐,宝鸡合适的是秦,而在甘肃体现最充分的是汉民族的兴盛过程,实际也是华夏民族的发展过程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我们要研究这顶帽子,别把丝路这顶帽子挂在头上,实际上张骞的丝绸之路也是把汉文化兴盛起来了,我们要说一些更大一点的帽子。

第三,穿双靴子:呼应交通的变化。中国已经进入了高速时代,整个交通方式的变化会改变整个的旅游发展格局,这种旅游发展格局在甘肃会体现的更加前卫。

第四,趟条路子:创造发展新模式。确实需要创新性地看待甘肃旅游发展。

二、甘肃:建设独立目的地

1、资源

,始祖文化:伏羲。  

第二,历史文化:大汉。

第三,艺术精品:石窟。不仅是敦煌石窟,甘肃有一系列的石窟,包括南石窟、北石窟等,真正形成了艺术精品。敦煌我去过两次,我的感觉是去了就不想走,多数旅游者满足于到此一游,真正在敦煌下工夫的是法国人和日本人,拿着书在石窟外看,看几页再进去看石窟,我们还没有到这种程度,敦煌的价值确实无可估量。

第四,宗教文化:圣地。甘肃是圣地,而且各类宗教集中起来的圣地,崆峒山道之源,临夏小麦加,藏传佛教,在甘肃很多都是圣地的概念。

第五,红色文化:独特。甘肃的红色文化非常独特,和其他的地方都有所不同,红军长征四个转折点,这是一个点。

第六,民族文化:融合。丰富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在甘肃体现的非常强烈,但是甘肃没有形成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非常浓烈的市场形象。甘肃的少数民族肯定比云南要多,云南一共有25个民族,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民族文化聚集地,甘肃之所以没有这类形象,不是没有资源,而是产品不匹配。

第七,生态文化:丰富。原来一说甘肃就是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大戈壁这种形象,但是看了甘南,才了解到生态环境极好。生态环境极好的地方在甘肃不是一处两处,我们强调丝绸之路是大戈壁、大沙漠,但是五彩缤纷的甘肃旅游不能只局限在大戈壁和大沙漠之中,作为一个独立旅游目的地甘肃是位的。

2、城市基础

城镇化发展是旅游的重要基础,最近十年,全国城镇化发展非常迅猛,一定意义上给甘肃旅游实现迅猛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甘肃历史上已经构成了一个城市连接的格局,城市带已经形成,未来一定是一个经济群,以这个经济群为依托,发展的格局是旅游群。甘肃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目的地,毫无疑问吸引力越来越大,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我们还要保留,只不过这个帽子窄了,要换一顶合适的帽子,不能之局限于丝绸之路,下一步城市发展就是甘肃发展最重要的依托,同样会培育出一个旅游群体,如果这一个旅游群体形成了,到那个时候大概丝绸之路就不重要了,如果把所有的概念都依托在丝绸之路上,这条路是走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