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县域经济快讯 >> 正文
县域经济快讯

县域工业化: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文章来源:中国吉林网    点击数:7326    更新时间:2010-9-27 11:25:14    

    统筹推进“三化”的落脚点——

    县域工业化

    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县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县域工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直接推动力量。

    广大的县域涵盖我国农业总量的90%以上,是农业产业的高度密集区;县域涵盖我国人口总量的80%,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区,;县域涵盖国土面积的90%,是国土资源的高度密集区;县域还是充满潜力的内需市场待开发区。县域工业化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前景,关系到80%人口的今天和明天,关系到90%国土资源的高效益、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因而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县域工业化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最广大的区域、最众多的人口跟上国家工业化步伐的重大举措。县域工业化的任务,一方面是依靠非农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提高县域的总体经济水平,推进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拉动、服务驱动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直接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县域工业化就是统筹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基本落脚点。但是广大县域经济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县域经济,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曾经被长期地“边缘化”了,目前,大多数县域的经济状态还处于发展水平偏低、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增长乏力和财政运转困难的状态之中。可以说,县域工业化的道路并不平坦,一个关键的因素是资源和要素能否向广大的县域汇集。

    要素的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县域工业化的进程同样是资源和要素向县域配置和集聚的过程。从工业化中期阶段统筹发展的要求来看,要特别重视资源和要素在城市和农村、城市和城镇各个层面上的合理配置,而不再是强调“资源和要素配置的主要领域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变”,更不是强调资源和要素配置的领域向城市或大城市倾斜。在这一阶段,推进工业化首先要统筹国家、省市和县域的发展,推动资金、人才等要素,推动项目和基础设施等经济资源向县域的积极配置,实现国家、省市对县域工业化的拉动。其二要统筹城镇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在要素向城镇和工业集聚的同时,不能单纯搞“城镇偏好”,而是要推动资源和要素向农村的积极配置,既要着力发展县域二三产业,又要像发展工业一样发展农业,用经营城市、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在我省新一轮大投入带动新一轮大发展的形势下,投资结构的合理配置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我省县域创造的生产总值已占到全省的52%,但县域获得的投资只占42%。如果长期在相对低的水准下实行投资拉动,县域经济相对高的增长不会持久。因此,必须考虑资金要素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理配置,在各级城市和城镇之间的合理配置。地方政府应该考虑为县域工业化的推进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三化”统筹发展的着力点——

    产业发展

    产业,是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县域工业化的推进更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我省在实施“县域突破”战略过程中,采取的“扩权强县”和“建设工业集中区”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条件,为产业在县域城镇集聚创造了有效的平台。重要的问题是县域应该集聚什么样的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作为县域,首先要注重发挥本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把产业做出特色,做出其优势。这既是竞争的优势所在,还是良好成长性的依托,更是当前投资的热点领域。其二,要围绕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积极发展“农需型产业”,一方面直接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发挥支撑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其三,要积极接受城市的影响和辐射,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迎接城市消费需求的升级,积极发展“城需型产业”,满足城市的中间需求和消费需求,在城市化功能分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发展三个类型的产业,推动城镇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不断提高城镇经济实力和活力,推动城镇的“结构转型”。从而不断提高产业对城镇的支撑能力,对农业的带动能力和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这既能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又能取得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