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特区仍要做改革创新试验田
今天经济特区之“特”在何处
记者:曾经让经济特区受益的那些特殊政策正在逐步淡出。国家近年设立了一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政策有的远超过经济特区。今天的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彭森:经济特区创立之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启动,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内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经济特区的投资环境还不完善,客观上要求实行一些特殊政策,“特事特办”。
我国经济特区之“特”,从一开始就集中体现在“跳出现行体制”,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等方面: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特区政府享有较大的经济决策权和自主性。这里面,包含了一些财税、土地、出入境管理等优惠政策,但更主要的是扩大经济管理权限、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策的优惠确实在特区的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我认为,经济特区的跨越式发展,更主要的是靠改革创新。比如,特区率全国之先,开展了比较系统的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大家知道的土地批租进入市场、建立证券市场等都是从深圳经济特区起步的。目前,经济特区的外资企业在发展初期享受的优惠政策大多已成为全国通用的一般政策,或者出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特区享有的优惠政策在政策到期或经过过渡期后就不再延续。加入世贸组织后,法律和政策更加统一规范,针对外商投资的特殊区域性优惠政策也越来越少。
近年来国家设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当年设立经济特区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很不相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税收和财政支持等方面拥有的优惠政策并不多,主要是享有改革先行先试的权力。
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就是为科学发展破题探路,主要职责在于闯出一条能够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具体途径来。
中央已多次重申: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
新形势下,特区要继续发挥作用,不仅要保持自身原有的特色,而且要丰富和发展特区的特色内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区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政策支持还会有,但保持特区优势的根本着眼点要放在增创体制新优势上。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国内各地区的竞争,关键还是发展模式的竞争、体制上的竞争。特区要进一步通过体制上的试验探索,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我们也要在体制上创造条件,支持特区率先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特区直面新挑战
记者:今年深圳发生的“富士康”等事件表明,曾经支撑起特区经济发展的“三来一补”加工工业正面临巨大挑战。当前我国经济特区的优势在哪里?特区应当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彭森:特区创立伊始,除国家给予的财税等支持外,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优势,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外资,由此形成了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要特点的产业结构。应该说,这与特区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市提出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正式确定了高科技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目前,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三大支柱产业。
但也应承认,经济特区目前在产业发展方面依旧保有一定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特征,依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低水平扩张的发展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不断加剧,发展后劲相对不足,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深圳发生的“富士康”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再次印证了过分依赖外部需求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外延型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进一步让我们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极为重要,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
改革创新是经济特区的最大特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生命线和灵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
今后一个时期,深圳市要实现发展与跨越,要靠改革。要继续发扬敢于争先的精神,努力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在大胆试验方面一定要有底气,要弘扬特区人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艰苦奋斗的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开拓前进。
深圳要大胆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的重大制度创新进行先行先试,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实现同国际市场顺利接轨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率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体制机制。
只要深圳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把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特区建设得更好更快。